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版 >>院所资讯 >>《院所报》 >> 2014年12月 第13期>> 正文

医务工作者如何提升自身幸福感—记第六届青年医师沙龙活动

作者:李琤 来源:纪检监察室 发布时间:2014-01-02


打开微信朋友圈,常常有一些不愿看到的消息闯入眼帘,“患者家属押医生游行”、“急诊医生被打成急诊患者”、“半个月内三名医生倒下”……转发者都是我们这些医院人。负面消息看多了,难免悲从心生,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职业?曾经的那份坚定是否已经动摇?我们的幸福感究竟要从哪里寻找?当第六届青年医师沙龙活动拉开帷幕,这些入院最长不过三年的青年医生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

活动开始,付凤环副书记首先介绍了一下举办沙龙的初衷,就是关注青年医生的医学人文情怀,作为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用正能量照亮医学职业前程。本次沙龙由诊断科的张仁知和腹部外科的王征共同主持,他们诙谐轻松并带有启发式的主持风格,很快就让在座的医生们打开了“幸福”的话匣子。

王静波和李文斌都是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医生,孩子的到来,让他们倍感幸福,同时心中的责任感也增加了不少,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不断努力,他们觉得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动力。作为一名新手,张博在工作的开始,就遇到了医患沟通的僵局。黄辉介绍他的经验,一方面是请带教老师帮助化解,另一方面是适时采用“共情”的方法,博得患者的信任。王征和张仁知的共同体会是,医患沟通既要有热情也要有技巧,要体谅患者看病的艰难,更要尽量拿出时间与患者多沟通。当患者体会到来自医生的关爱,获得重生的信心,你就会获得一种幸福。王健在随主任出门诊后深感医患沟通技巧是书本上学不到的,所以不但要向上级大夫学习临床技能,更要传承他们的沟通本领。来自输血科的宋立娜,从科室采取便民措施方面,阐述了服务精神的重要性,患者高兴了,自己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提升。病理科李琳引用裘法祖院士“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名言,表明幸福感就存在于个人的知足与不知足。他觉得医院在科研等方面给青年医生提供了很多机会,在上级医生的悉心指导下,他在一点一滴的进步中感到了幸福。方艳也觉得在临床技能的进步中,在患者不断给予的肯定中,体会到极大的幸福。病理科李卓说病理人最看重“严谨”二字,她心中的那种幸福感来自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完美结合。检验科陈锋学习贾立群事迹后深受启发,贾主任诊断儿童肠道息肉的绝活源自他对手术标本和影像结果的对比钻研,自己也可以通过检验指标和临床病例的对比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李亚健别看来院时间不长,但在上级医生的言传身教中已对医患沟通小有心得。他觉得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从谁先递出善意开始。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医疗环境和社会舆论,但我们能主宰自己的小环境,对每个患者都给出善意,大部分人都会以善意回馈。低年资医生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可以坦诚地告诉患者要去请教上级医生,这不但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学习的机会,在这个阶段可以得到上级医生的保护和传授,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麻醉科张明珠一次乘飞机时,遇到了广播求助,危急时刻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令她感到莫大的幸福,她说这就是医生这个职业的魅力,当我们放弃了多金和舒适的职业,却可以证明,在其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即使空着双手也比钱袋子更有力量。张帆也认为在和患者的交流和服务中就能体会到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专业或工作给予不了的,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而不是太过于在意没有什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欢笑,洋溢在大家发言的过程中,大家颇有些意外地发现,医生聊“幸福感”的话题,并没有变成一次“吐槽大会”,原来大家的幸福感就藏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我们的家人、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事共同簇拥着“幸福”的烛光;是我们艰苦的付出换回喜悦的收获,让我们步步接近心中的梦想;甚至是我们的患者,用他们的生命指引我们敲开幸福的大门。今天,这种幸福感来得如此真实,如此温暖,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迈向医学之路远方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