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 正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工作要求及问题解答

关于下发数据资料上报要求及调查总结分析提纲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07-02-0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

[2006]全调便字第005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死因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

目前,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已经进入到数据审核、验收和上报阶段,根据《调查实施方案》的进度安排及有关要求,现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上报内容及要求》(附件1)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审核数据,确保数据质量,符合要求后尽快将调查数据上报全国调查执行办公室。

为了方便各省(区、市)对调查资料进行统一的分析,全国调查执行办公室拟定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总结分析提纲》(附件2),请各省(区、市)参照《分析提纲》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资料的总结分析。

附件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上报内容及要求

附件2: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总结分析提纲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代章)

六年十二月二十九

抄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省(市、区)卫生厅局疾病预防控制处


附件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上报内容及要求

一、资料内容

上报资料内容包括调查结果、质量控制结果和调查相关文件等资料。

(一)调查结果

包括以县区为单位的死亡、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资料。

1、死亡资料

(1) 全部《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卫调20061):包括A类地区调查收集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B类地区调查登记的全部《死亡医学证明书》、漏报死者《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和死因登记质量验证调查《居民死因调查表》的电子文档;

(2) 全部《死因推断量表》的电子文档。

2、人口资料

(1) 从公安部门收集的20042005年调查县(区)年末按年龄、性别统计的户籍人口资料的电子文档;

(2) 从统计部门收集的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调查县(区)按年龄、性别统计的人口资料的电子文档;

(3) 从计划生育、公安、统计及卫生部门收集的20032005年调查县(区)按性别统计的出生人数的电子文档;

3、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

从卫生、统计、妇幼等部门调查收集的《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调查表》的电子文档。

(二)质量控制结果

(1) 死亡数收集情况对比表(表4-3)的电子文档;

(2) 出生资料收集情况比较表(表4-5)的电子文档;

(3) 质量控制汇总表(县/区)(表4-7)的电子文档;

(4) 质量控制汇总表(乡、镇/街道)(表4-8)的电子文档;

(5) 死亡调查名单一览表电子文档(表2-2)。

(三)调查相关文件

(1) 调查县(区)基本信息与工作小结(电子和纸质);

(2) 本次调查前准备工作有关文字材料,包括政府文件等;

(3) 参加调查的所有单位及工作人员名单(电子文档,格式见表4-2)。

二、上报要求

1、省级调查执行办公室负责审核和验收调查县(区)的资料,全国调查执行办公室负责审核和验收省(市、区)上报的资料。

2、各级调查执行办公室在上报前,务必按照上报资料内容如逐项逐条检查验收,确保上报资料及内容均完整、整齐和准确。

3、调查结果和质量控制结果的电子文档一律以《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格式上报和验收。B类地区登记资料的电子文档和以其它电子格式录入的资料请用本次调查提供的数据导入软件(可从卫生部网下载)转换以后再上报。

4、调查数据的质量控制指标至少应包括:

1)调查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2)再入户调查的总符合率达到95%,根本死因符合率达到95%

3)根本死因编码正确率达到98%

4)抽样质量评价根本死因符合率达到80%(仅B类地区);

5)调查表录入错误率低于5‰;

6)死亡率须符合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水平,一般不低于6‰;

7)老死项目填写合理,老死比例不超过死亡的1%

8)死因不明的比例,城市不超过6%,农村不超过8%

5、由上报数据获得死亡率低于6‰的县(区),须按下列情况分别补充详细资料:

1)死亡率大于5 -- 全县按乡镇统计并排序的死亡率资料和对属于极低死亡率的乡镇(街道)重复检查的结果及其解释的电子文档;

2)死亡率低于5 -- 全县从县(区)和乡镇两个层面反复进行死者摸底的统计结果,户籍人口、户籍常住人口、近三年迁移人口资料,对调查结果合理性分析的电子文档。


附件2: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总结分析提纲

一、 概述

(一) 研究背景:立项原因、调查目的,调查的领导与组织。

(二)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调查范围,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内容,调查方法,调查的实施和质量控制。

(三) 全国抽样结果及其代表性评估: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代表性评价,70代全国与样本点主要死因死亡率水平比较,70年代全国与样本点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比较。

(四) 资料的质量审核:调查死亡人口数量的完整性,调查资料的可靠性。

(五)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死因分类与肿瘤分类,统计指标,资料分析方法。

二、 人群死亡结果与疾病死亡分析

(一) 调查地区人口基本特征

1. 人口总数:不同地区、性别、年龄人口数

2. 人口结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联合国人口指数

3. 人口变动: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户籍人口和常驻人口情况(人口迁移)(二) 人群的总死亡水平和分布

1.人群总死亡率水平

2.主要死因死亡率、构成及死因顺位

3.婴幼儿死亡情况,孕产妇死亡率

4.各年龄段性别年龄别死亡率水平:幼儿组(5岁以下)、儿童组(514岁)、青壮年组(1559岁)、老年组(60岁以上),部分死亡指标(PMI

5.死因地理分布及城乡分布特征

6. 不同职业、民族、文化、婚姻的死亡水平比重

(三)恶性肿瘤死亡率

1.全部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

(1) 恶性肿瘤死亡特点,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

(2) 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癌谱的变化

(3) 不同人群性别、年龄别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

2.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水平和变化趋势:(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女性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白血病、脑瘤、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胰腺癌、卵巢癌)

(1) 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

(2) 性别、年龄别死亡分布特点

(3) 城乡分布特点

(4) 地理分布

(5) 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比较

(四) 传染性疾病:结核、肝炎、痢疾、(爱滋病)等;

(1) 死亡率水平变化趋势

(2) 性别、年龄别死亡分布特点

(3) 地理分布、城乡分布特点

(五) 循环系统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病;

(六) 母婴疾病:妊娠, 分娩和产褥期、围生期疾病

(七) 慢性病:COPD、糖尿病、老年痴呆;

(八) 损伤与中毒:交通事故、中毒、火灾、溺水、触电、自杀;

三、 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与死亡水平、死因分布

(一) 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基本指标分析

(二) 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与死亡水平分析

四、期望寿命与疾病负担

(一)我国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

1. 平均寿命现状

2. 不同时期城市和农村平均寿命的变化

(二)寿命损失与疾病负担

1. 期望寿命与主要恶性肿瘤去死因寿命

2. 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

3. 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

五、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