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志愿服务 >>心语心愿 >> 正文

志愿服务

心语心愿

不仅仅是一段假发,更是一种力量

发布时间:2014-09-23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张亚捐发之后,一直通过微博关注国内这项活动的发展情况。采访结束两天后,张亚还专门发信息告诉记者,医科院肿瘤医院假发捐赠活动的进展和信息。

这正是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大五的学生郑紫鹤在做的。郑紫鹤联系肿瘤医院,医院搭建起了一个给癌症病人捐赠假发的平台,她也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头发。

郑紫鹤做这件事是受她的一位老师启发。老师之前带过一个香港义工在北京参观,义工提到香港的假发捐赠机制,相当完善,而北京还没有这样的组织,这名香港义工当时就把头发剪下来留在北京了。受到触动的郑紫鹤决定开始做这件事情,她先联系了肿瘤医院的一位学姐,第一年医院相关条件尚未成熟,到了第二年,捐赠活动才开展起来。

捐赠的头发每一段20到30厘米长,最终要绑到一起。得知郑紫鹤的来意后,理发师剪得很小心。很多女孩对头发特别在意,头发是自己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剪发是大事,反差太大了的话难以接受。但是对郑紫鹤来说,剪头发是一个重新改变形象的过程,“当理发师一剪刀下去的时候心里可能“咯噔”一下,但是后来当我接受了新形象,慢慢的就好了”。

肿瘤医院的活动现场,她见到了接受头发捐赠的人。受捐者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家庭条件不太好,为了治病可能耗尽了人力、财力,相当憔悴。郑紫鹤的头发被做成了短发,戴在她头上,很精神很漂亮,和常人并无两样。

癌症这一不治之症,给患者带来的不只是病痛,还有心理的阴影和创伤。化疗造成掉发,使形象受到损伤,心情也随之抑郁,这正是许多癌症患者病情恶化的原因。一段头发的意义,对患者来说不仅仅是一顶假发,更多的是一种力量,支持患者以一个积极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头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生命与爱的延续。”捐之前,我想着无非是把我的头发转移到她身上,见到她之后我觉得这是社会上有爱心的人把积极的心态和爱心给她,让她自己也萌发出积极的心态。这是比假发更重要的 “,郑紫鹤说。

与郑紫鹤同时捐赠的还有近20名北京市民,他们中有下岗职工,也有退休老人,有位上了些年纪的阿姨为了捐赠,将自己的头发剪到极短,她说,这也是回馈社会的一个方式。

缕缕发丝将捐赠者和受捐者联系在一起,活动现场,很多患者都感动地哭了。有一位病情较轻的年轻患者表示,等自己头发长好了,也要剪下来捐给别人。“这也是爱心的传递吧”,郑紫鹤很欣慰。

剪掉头发的郑紫鹤挺喜欢自己的短发造型,她说自己长头发的时候也就爱绑一个马尾辫,同学说短头发更加清爽干练,更好看。至于下一步,她说还会继续捐下去。为了捐赠留头发,长发短发循环着来,她觉得这也是件挺新鲜挺好的事儿。 头发也是一份爱心,对郑紫鹤来说,捐赠假发给了她很多触动,“你可能会觉得我没钱没力量,帮不了别人,也没有工作经验,但是这个活动告诉你,只要你有意愿,就总有帮助别人的途径”。

假发捐赠在港台和海外已有了比较完善的机制,医科院肿瘤医院搭建的假发捐赠平台还是大陆第一家。意识的不足,机构的缺乏,国内机制的完善要走很长的路。“上年纪的人头发也不长了,年轻的女孩儿没有太大的决心”,年轻的女孩视头发为珍宝,烫染变换,三天两头一个发型。其实,捐过头发的张亚和郑紫鹤都说,真正习惯了自然的“黑长直”,也觉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