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人文故事
【医学人文】石素胜医生:回到起点的思索和坚守 痛并快乐着
病理科副主任
石素胜 主任医师
一
天生就是做医生的料
虽然我的家庭既不是医学世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对医学感兴趣,可是当我面临人生的选择方向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医生特别适合我。成为医生真是有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这个人读书能力、执行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非常强,而医生这份职业既需要强大的耐力,足够的细腻度,临床上又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来看作为一个读书又好,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女性来说,医生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能给我提供很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帮助病人解决疾病的痛苦,这种很强的实践价值都让我非常喜欢这份职业。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很多医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对于我来说都可以很快的适应并且克服掉。比如说开始时候进入临床,会接触临床血淋淋的事实,上手术台,跟急诊,很多病患的情况第一次遇到带给自己的冲击感都会很强,好多学生因为临床经常面对血肉模糊的患者,觉得没办法接受,就会选择做基础研究,做药品研究,而放弃医生这条路。我没有这么大的排斥感,而是慢慢接受,不久我就可以摘下刚刚还满手是血的手套,拿起午饭就吃。这可能也和我的个性有关系,因为我心胸比较豁达吧,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轻松简单的面对。
我们那个时候做实习医生,会跟着各个科室的老师学习,我当时特别喜欢做外科和急诊科的实习生,虽然这两个科室很辛苦,还会常常面对手术的场面,但是我反而觉得能够找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热情,因为我能帮助患者,通过我的手治愈了患者,能体现我的价值。
不过刚刚做急诊科的实习医生的时候,也遇到过不知所措的经历。有一次我在急诊室跟着老师一起出诊,可是这一天一下子来了多个事故重伤的急诊患者。我一看很多人都是鲜血直流,伤口很大,疼的直叫,就特别想赶快帮他们处理伤口。人又多,场面又乱,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的我难免心里发慌,所以我就放弃了平时严格规范的诊疗流程,我认为快才能抢救患者,可是我的老师制止了我,他要求我们所有的人必须按照正常的诊疗流程走,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急切的等待我们,我们还要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呢?我的老师后来告诉我,无论什么情况,身为医生都要镇静,遇到任何场面都不能慌乱,应该从容不迫检查患者的情况,找出正确的病因,才能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否则不但帮不了患者,还可能给患者造成伤害。这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从那以后我都尽量让自己冷静处理问题,哪怕在棘手,也不会慌慌张张了。
因为我自己喜欢动手做事情,所以也非常愿意跟着老师们学习,讨论,时间越长越觉得医学真是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大学里所有所学的知识在临床全部都是有价值的,临床就是把过去所学的理论全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我们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最后以临床医疗系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成为一名病理医生。
二
MDT让我获得更多力量
老实说没能成为外科医生的我刚开始是有一些遗憾的,可是随着工作的开展就会意识到病理科的重要性和病理科医生的价值,举一个例子:手术中快速冰冻诊断,要求病理医生在半个小时之内做出准确的病理诊断,手术大夫会根据病理诊断来决定手术方式,这个过程体现了一个病理科医生的价值。比如患者影像肺有一个阴影,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提示早期原位腺癌,这样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肺段切除;如是浸润性腺癌,那么就需要给患者做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科医生诊断结果决定了外科大夫的处置方式,这种影响是巨大的。
随着我工作的深入,自己也开始独立发病理诊断报告,对于这种“事关重大”的体会就越来越深刻。因为病理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医生之间也会有不一样的时候,如果病理形态不典型,那么不同医生的意见可能就不一样,甚至可能会出现良恶性不同的病理诊断。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肝的EB病毒相关的胆管细胞癌的患者,此例病理形态分化非常好,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当时我们科每个大夫都看过这个切片,有的人认为是癌,有的人认为是增生。我的诊断如何,会决定这个患者以后如何治疗。感觉责任重大的我心里没有底,然后就连夜查阅大量文献,看看文献上是否有相关病理形态的记录。结果很幸运文献上还真有,文献上记录的病理图像和我遇到的这个病例相似,是和EB病毒相关的胆管细胞癌,通过FISH检测果然EB病毒阳性,最后确定是和EB病毒相关的胆管细胞癌。 文献只有十几例报道,后来我们这一例也发表在SCI收录的英文杂志上。
当然我也在工作中出现过失误,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一位患者送检的是颈部淋巴结,可是临床大夫提供给我的是患者曾经做过穿刺,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我就认为患者是肺部有病变,由于患者淋巴结部分被肿瘤取代,肺部癌最常见,所以我的诊断就是淋巴结转移癌。结果临床大夫按照我的病理诊断给患者治疗,发现患者治疗不敏感,我立刻意识到是不是哪里出现问题,重新加做免疫组化,发现上皮表达是阴性,最后诊断恶性淋巴瘤。 我后来仔细查阅了患者的全部信息才发现临床大夫提供给我的信息是个笔误,因为这个笔误就导致我的诊断出现了偏差。这件事对我的教训非常大。这件事让我深刻理解对于每一位医生来讲,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如果病理医生对患者临床信息掌握不全面的话,就会出现偏差。这也促成了我积极加入MDT团队。
MDT让我们病理科大夫从幕后走到台前,不再是闷头看片子发报告,不再闭塞的蜷缩在自己的科室里工作。而是和大家一起分析讨论,非常及时地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第一时间得到患者的治疗反馈。这些信息可以非常全面及时反馈到每一个科室的大夫面前,为各个科室的大夫做判断提供非常有效非常宝贵的参考。
MDT让各个科室医生交流非常通畅,我们通过和其他科室医生交流,了解临床的需求,这样可以根据临床需求增加病理报告信息,大大促进了临床各个科室的交流合作。
以前的专家会诊是以某一种病为中心,MDT完全不同,它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科室都围绕患者的需要开展工作。这种治疗理念和模式真正让医生和患者成为完整的统一体,诠释了患者第一的宗旨和原则。
可以说MDT给了我新的力量,新的热情,让我在医生这条路上坚持到底。
三
痛并快乐着
这么年走过来,我觉得医生给患者看病,除了提供相应的治疗以外,大部分都是提供心理疏导,扮演陪伴病人、鼓励病人的角色,毕竟由于医学发展本身的局限,很多疾病都是没办法根治的。因此面对疾病和死亡,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坦然面对。
中国传统的习惯新生命的诞生是很高兴的事,而面对死亡就会展现出悲观失望痛苦的情绪,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想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死亡,而只有我们能够坦然正视死亡,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可是坦然并不容易做到,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有过挣扎的时候。尽管医生这份职业是我喜欢的职业,尽管我的各方面条件也非常适合做一名医生,尽管一直以来我也抱着很大的热忱和主动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也遇到过瓶颈,经历了彷徨不安和痛苦的经历。
职称晋升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现在医生除了医疗工作以外,还要带研究生、住院医师等教学工作和申请各种科研课题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晋升指标少,每个医生的晋升压力非常大,我在晋升正高的时候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压力,甚至得了高血压。后来调整心态,努力工作,争取做到最好,最后终于高票通过。
人是群居动物,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规则抛给我们的压力,有的时候这些东西我无从选择而是必须承受。但是当你面临这些压力痛苦郁闷的时候,可以回到原点想一想,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选择成为医生?为什么会坚持到现在?我选择医生因为我内心喜欢这份职业的纯粹和价值,喜欢在帮助患者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我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就是因为这份工作给了我其他任何东西都给不了的满足感。
当我这样思索的时候,一切都释然了,我心态平和了,我知道我最重要的身份不是那些头衔和名声,而是我是一名医生。所以我重新整理好心情投入到工作里,该工作工作,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该做课题做课题,把所有的工作都尽全力做好,至于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我相信我的挣扎和纠结很多医生都遇到过,这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特别是现在整个社会背景都是急功近利,充满浮躁,一切向钱看,但是医生的成长周期非常长,做一名医生,经过漫长的大学学习还要住院医师培训三年,专科培训三年,然后才能成为一名独立工作的医生。可是在整个过程中他必须面对十分微薄的薪水和艰苦的工作环境,而他的其他专业的同学可能2年或者3年就成为一个行业领域的领军者,事业风生水起,可是我们医学生六七年了还是个小大夫,还是领着微薄的薪水,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种周围环境的对比衬托如何不让人痛苦?不让人焦虑?但是我有信心,大家可以克服这样的焦虑和痛苦,因为凡是接受不了的人会主动退出,凡是坚持选择成为医生的人必然会对这样的处境做好心理准备,对未来的挑战有所觉悟。因为让我们坚持下来是我们成为医生的初心,是我们回到人生选择的起点依旧让自己无怨无悔、激动满怀的那份使命感。
因此虽然我们也会有抱怨说,一天累死了,赚这么少的钱干这么多的活,值得吗?当看着通过自己的手病人痊愈出院的时候,我们又那么满足和高兴。没有人选择退出,而是会继续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所有人都明白这份工作过程中有无法替代的满足感,今天我发了多少报告,服务了多少患者,这种成就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痛并快乐着。
我对自己这些年的工作还算满意,三十年的奋斗让我成为一名医学专家,我想告诉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得坚持。一定要在规培期间打好基础,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当你彷徨无措的时候,不妨回到你人生的起点去思考,我想每个人都会找到答案。
作为教学主任,希望未来能够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医生,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文|石素胜 整编|桔梗之魂
转自:消化道肿瘤多学科协作组xhdm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