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科学抗癌避免误入歧途
肿瘤防控院士高峰论坛会场
4月15日上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办的“百名专家现场义诊”活动现场,来自内蒙古的徐先生正陪着爱人向肺癌专家问诊。四个月前,他的爱人被查出肺部有阴影,由于当地医院无法确诊,他们来到北京寻求更权威更专业的检查。关于预期治疗效果,徐先生乐观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得早、诊断也及时,我相信这病肯定能治好。”
近日,以“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行。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作为一项覆盖全国的大型科普宣传和公益活动,对传播科学理念、普及抗癌知识、坚定抗癌信心、战胜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多位参与肿瘤防治宣传的受访专家呼吁:面对癌症,不必恐慌。正确认识癌症,传播正确的抗癌理念,宣传科学防癌知识,可以更好地避免癌症发生。
癌症是可防治的慢性病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350万,死亡病例超过200万。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病率居高不下。
癌症防治难度大、疾病负担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看来,我国肿瘤发生率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因为肿瘤是一种跟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随着我国整体人口寿命的延长,肿瘤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
此外,部分大环境及家庭小环境的污染,也是一些肿瘤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习惯、酗酒、压力过大、紧张焦虑等,也是肿瘤发生率高的影响因素。
当前,肿瘤防控形势虽然严峻,但并非洪水猛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通过早期诊断可以治好,1/3的癌症病人可以通过有效的综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癌症防控也因之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如果切实做好三级预防,我国总体肿瘤防控形势会出现很好的转机。”赫捷说。
在肿瘤防控院士高峰论坛上,多位院士强调,科学界仍在探索未来肿瘤控制的核心问题,但预防为主已是基本共识。
“无论是外源性还是非外源性感染的肿瘤,大多数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在控制外源性感染肿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种疫苗是有效手段。现有科学资料表明,及早接种乙肝疫苗的小孩将来患肝癌的几率会降低80%。”
另一方面,癌症防治也要控制非外源性感染的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长期抑郁、精神压力大等。以大肠癌为例,程书钧说,多数研究认为,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与高脂肪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代谢属于“节约型”,而西方是“豪华型”,同样摄入高脂肪食物,我们的动脉硬化几率要高于西方。因此,预防癌症核心的问题之一是改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饮食及生活习惯。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肿瘤与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一样,属于伴随老年衰退产生的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健康人群不必谈癌色变,癌症病人也无需过分紧张,应调整心态,遵循医嘱综合治疗。
盲目出国治疗是误区
经过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我国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已经从30%左右延长到40%左右。与此同时,肿瘤防治仍存在5年生存率较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缓慢增长的问题。
究其原因,程书钧表示,我国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肿瘤病人绝大多数处于中晚期,这意味着多数患者的肿瘤已经发生转移。以当今世界肿瘤研究的科学水平来看,征服已转移肿瘤难度较大。
近年来,国内一些癌症患者选择出国治疗引发关注。在林东昕看来,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抗癌新药研究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不少抗癌药物需进口,患者治疗费用高昂。
4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于5月1日起对抗癌药实施进口零关税。这一新政将惠及广大癌症患者,今后国内诊疗的优势更加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指出,“得了癌症选择到国外治疗,存在一定误区。”以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的治疗为例,这些肿瘤在欧美国家比较少见,我国外科医生因为经手病例多,临床经验更为丰富。
林东昕认为不应盲目崇拜发达国家的诊疗技术,“国外一些治疗方法和经验技术可能并不适用于我国的癌症患者。”
受访专家认为,癌症患者盲目出国治疗,一方面是对我国肿瘤治疗技术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跟公众抗癌知识不足、缺乏科学抗癌理念有关。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应分别达到60%和70%。提高全民的防癌知晓率,关键是做好肿瘤防控宣传工作,普及科学防癌知识,传播正确的抗癌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癌症的起因、防治存在不少误区,影响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例如网络平台上广为流传的所谓“致癌食品”,赫捷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吃什么东西就一定能得癌。但有些食物或其中的某些化合物,如腌制过度的咸菜、酸菜和肉类中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化合物,与患癌有一定的关系。
像看待衰老一样对待肿瘤
“肿瘤可能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生命现象”,在程书钧看来,就像人们不可能消灭衰老,也难以消灭肿瘤,但是可以延缓和预防。
对此,与肿瘤抗争20多年的64岁老人孙桂兰深有体会,“‘癌症不等于死亡’不是标语口号,而是一种对癌症的科学认知。”她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得了癌症不要恐惧和绝望,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保持健康心理至关重要。
面对我国肿瘤防治的新形势,完善肿瘤防控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国家癌症中心专家更新了《癌症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识要点》,并编写出版《漫画癌症防治科普系列丛书》,引导读者掌握癌症相关知识,树立防癌意识,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以科学的方法防治癌症。
赫捷介绍,国家癌症中心将进一步完善肿瘤预防控制宣传工作,通过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医院公益活动等,发挥社会群体效用,积极宣传癌症可防可治的观念和科学防癌知识,使全民的防癌知晓率达到60%。
林东昕建议,科研机构应通过社区科普讲座、媒体传播等多元途径,传播防癌抗癌知识。
从个人层面看,做好防癌体检可有效发现癌前病变。专家介绍,与健康体检相比,专门为了检查癌症而做的防癌体检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不仅能查出早期肿瘤,还能发现癌症高危因素。通过癌症风险评估、高危因素筛查、针对性随访与健康指导等,可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一期肺癌治疗后的生存率可达90%。”为此赫捷建议40岁以上的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扫描。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不健康或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与癌症有密切关系。比如吸烟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癌症尤其是肺癌;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会增加罹患食管癌的风险。
孙燕提醒,治癌靠专家,防癌靠自己。应尽量远离致癌因素,注意控制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戒烟限酒、平衡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此外,专家呼吁,癌症防控应贯穿全生命过程,预防癌症战略应端口前移。例如从儿童时期开始加强相关教育和知识普及,教会孩子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和良好生活方式,从小树立科学抗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