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 正文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院士、专家共议肿瘤防治事业:治疗肿瘤不一定要到国外去

来源:医问医答 发布时间:2018-04-1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4月1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抗癌路上 你我同行”。旨在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癌症,与医院和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战胜病魔,提高生存率。

QQ图片20180508133437.png

活动现场图片

  肿瘤防治是社会的重要任务 呼吁将4月15日定为中国抗癌日

QQ图片20180508133445.png

启动仪式现场

  早上9点,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常继乐等共同出席了活动并先后致辞。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樊代明向大家说明了一组数字,世界上每5个肿瘤病人中有一个中国人,每5个死亡病人中有一个肿瘤病人,一名癌症患者的花费大概是一般疾病患者的5倍以上;有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早期肿瘤可以治疗,1/3的癌症病人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这些抗癌、诊疗癌症的知识从何获得,肿瘤防治宣传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年是中国抗癌协会第24个肿瘤防治宣传周,中国抗癌协会也呼吁将4月15日定为中国抗癌日。

  2018年正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院60周年,赫捷院士表示,从1958-2018年,肿瘤医院走出了一条应国家使命而生,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光荣之路。未来,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将继续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癌症的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造福人民。

  赫捷院士同时强调,肿瘤防治宣传周,作为一项大型科普宣传和公益活动,对传播科学理念,普及抗癌知识,坚定抗癌信念,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赵平表示,每年中国有将近20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的危害已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要认真面对癌症的威胁,我国近十几年不断加大癌症的防治投入,2017年全国卫生总费已经超过了GDP的6%,总费用首次超过5万亿人民币,癌症的防控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也是国民的期待。2017年中国癌症基金会募集药品及款项超过60亿元人民币,全部用于癌症的研究、癌症患者家庭救助工作,今年我们将积极推进癌症的科普教育,积极推进癌症的各项学术活动,中国癌症基金会永远支持中国的抗癌事业。

  启动仪式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患者服务中心分别接受了国家癌症中心主编的《癌症漫画系列科普丛书》以及中国抗癌协会主编的《癌症知多少》科普读物的捐赠。随着樊代明理事长宣布“第二十四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为期一周的全国各地肿瘤防治公益活动拉开了序幕。

  医疗工作者是肿瘤防治的主力军 防治肿瘤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QQ图片20180508133451.png

媒体见面会现场

  启动仪式后召开了媒体见面会。樊代明院士、赫捷院士、赵平理事长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天津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强,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共同出席并就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情况与国家肿瘤防控形势做了介绍。

  在谈到如何运用整合医学推动抗癌事业的发展时,樊代明院士表示,科学技术引入医学后,大幅度提升了医学的水平。在发展过程中,专科细化、专业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促进了一个器官、组织的诊疗水平,但是也导致医生们只看到病,看不到人。临床上,也曾遇到过一些患者,手术、放化疗后,杀死了全部的癌细胞,但患者并未完全康复。这就要求我们治疗癌症要照顾整体,医生要有整合医学思维,杀死癌细胞不是目的,而是要治愈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平衡各种治疗技术的量和施行时机。

  医疗工作者是肿瘤防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国癌症防控的整体战略稳步推进。赫捷院士表示,国家癌症防控战略主要包括几部分:建立一个完善的肿瘤防控体系。以国家癌症中心为主导,建立全国网络防控体系,目前已经建立了19个省的癌症防控中心,还有15个省级的防控办公室,网络基本形成。此外,建立完整的肿瘤登记制度,目前500个肿瘤登记点,覆盖人口4.3亿,其中,以医院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刚刚完成,尚待完善。建立完善的肿瘤预防体系,进行防癌知识宣传,全民知晓率达到60%。建立完善的早诊早治制度,目前该项制度已覆盖16个省市。建立完善的规范化诊疗制度。加强国内外合作,建立全球性的肿瘤防治体系。

  谈到科普,支修益介绍,每年2月4日的世界癌症日、4月15日-4月21日的肿瘤防治宣传周等节点中国抗癌协会都会组织开展开展科普宣教活动,出版一系列科普丛书,希望借助这些形式向大众科普科学的肿瘤防治知识。同时,支修益建议,将国家项目课题、各科普协会、学会、媒体联合起来,发挥“大合唱”的作用,积极推进肿瘤防治宣传知识。

  我国肿瘤的诊疗技术并不差 不必到一定国外去

  赫捷院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程书钧、林东昕共同出席了肿瘤防控院士高峰论坛。

QQ图片20180508133456.png

院士论坛现场

  赫捷院士介绍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六十年来对推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扮演的领军者角色:医院在我国肿瘤登记、癌症早诊早治、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医疗卫生战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面对新的控癌形势,赫捷院士表示,一级预防是宣传科学防癌知识,二级预防是早诊早治,三级预防是规范化治疗,如果把这三级预防切实可行的实施下去,相信我国的整个肿瘤防控形势会出现很好的转机。

QQ图片20180508133501.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赫捷

  孙燕院士作为中国内科肿瘤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介绍了我国肿瘤内科学事业在学科建设、治疗模式、新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开拓发展历程。孙燕院士表示肿瘤防治离不开广泛普及肿瘤健康知识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燕院士还表示,预防肿瘤还应该发挥个人力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QQ图片20180508133506.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程书钧院士长期从事遗传毒理、肿瘤病因及癌变机理研究。他介绍,中国的肿瘤生存率不及国外某些国家,造成这一状况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发现时肿瘤已经进展到中晚期。

  程书钧指出,肿瘤在未来控制的核心问题,科学界依然在探索,但有一个基本共识是在于预防。赫捷表示,目前在我国发病前十位的肿瘤中,肺癌的发病和死亡率都排在第一位,但肺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会使得生存率大大提高,如果是一期的肺癌,经过外科治疗,生存率可以达到90%。赫捷建议,四十岁以上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胸部低剂量ct检查,及早发现早期肺癌可实现临床治愈。

QQ图片20180508133511.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

  林东昕院士指出,现在肿瘤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基因组的时代,肿瘤遗传因素及基因对于肿瘤预防和治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QQ图片20180508133516.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

  “在新药研究方面我国确实和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诊疗技术并不亚于美国。”孙燕院士表示,得了癌症选择到国外去治疗存在一定的误区。孙燕院士举例道,如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的治疗,这些肿瘤在欧美国家都比较少见,他们很多头颈方面的专家,一生只看过几例鼻咽癌,我国医生的临床经验远远比他们丰富。

  同时,赫捷院士也指出,“目前,我国的诊疗水平在很多方面优于西方发达国家,如外科技术,我们普通医生一年做的手术,是很多外国医生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数量,看的病人多,临床经验比较丰富。随着近期国务院宣布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国内的诊疗优势更为突出。”

  活动当日,百名专家现场义诊,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现场近4000人次进行了专业咨询。此外,还有健康大讲堂、防癌健康查体、专业咨询、心灵音乐会等多项科普活动同时展开。

QQ图片20180508133520.png

专家义诊现场

QQ图片20180508133524.png

健康大讲堂

QQ图片20180508133528.png

防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