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第24届全国肿瘤宣传周——“抗癌路上 你我同行”
樊代明院士:“5个5特征”“3个3对策”
4月15日,“2018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启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抗癌路上 你我同行”。
现场举办了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肿瘤防控院士高峰论坛、百名专家现场义诊、健康大讲堂、防癌健康查体、专业咨询、心灵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5000余人到场参与了活动。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赫捷院士,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常继乐等领导共同出席了活动并致辞。
樊代明院士表示:“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它有‘3个5’特征,即世界上每5个肿瘤患者,就有1个是中国人;在目前的所有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每5个人就有1个人是癌症患者;癌症患者的花费是常病花费的5倍。但好在还有‘3个3’对策,即约1/3的肿瘤患者是可以预防的;得了癌症的患者有1/3可以通过早诊早治攻克癌症;还有1/3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延长5年生存率。”
赫捷院士表示:“今年正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院60周年。60载风雨兼程,我院多年来致力于提倡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与社会各界一同努力共筑我国抗癌事业的发展。24年来肿瘤医院坚持举办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该活动对于普及抗癌知识、坚定抗癌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患者服务中心分别接受了国家癌症中心主编的《癌症漫画系列科普丛书》以及中国抗癌协会主编的《癌症知多少》科普读物的捐赠。
四大院士话肿瘤 高峰论剑议防控
风雨辉煌六十年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赫捷院士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1958年建院的亚洲首家肿瘤专科医院,建院以来肿瘤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肿瘤诊断治疗的能力不断增强,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中扮演了领军者的角色。
2009年国家批准建立依托于肿瘤医院的国家癌症中心,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全国的肿瘤防控网络;形成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肿瘤防控宣传网络,使全民防治肿瘤知识知晓率达到60%以上;建立完善的早诊早治制度;建立规范的肿瘤诊治制度。此外,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医院在我国肿瘤登记、癌症早诊早治、科技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医疗卫生战略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孙燕院士是中国内科肿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介绍了我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建设、治疗规模、新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开拓发展历程。内科治疗是目前最活跃的肿瘤治疗领域,治疗手段包括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孙院士还介绍了肿瘤医院的诸多亮点: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先进的诊疗规范;肿瘤高发区研究被世界认可;内科为主的转化医学成果众多。
出国治疗肿瘤是误区
“得了癌症到国外去治是个误区”孙燕院士表示,“我国在某些癌症的诊疗水平是领先于国外的,如食管癌、鼻咽癌、肝癌,因为这些肿瘤在其他国家相对较少见。并且,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也曾来医科院肿瘤医院求诊。如果想寻求先进的药物到国外去,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国几个大的中心的诊疗水平不比美国差。”
赫捷院士也非常赞同孙院士的观点,他补充“由于我国医生接触的患者多,有些青年医生一年的手术量几乎是国外医生一辈子的量,所以我国医生的外科技术是很高的。”他还透露,“医科院肿瘤医院和全美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是姐妹医院,和“美国最好的医院”梅奥医院是兄弟医院,说明我们水平是不低于国外顶尖医院的。”
林东昕院士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将科技成果惠及民生,遏制肿瘤发生率继续增加。国外的经验和药物可借鉴,但是有些也不一定合适,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研究、理论、防控方法才能解决我国人群的问题。林院士也认为我国医院的肿瘤诊治水平并不低。
应首先控制感染性肿瘤
程书钧院士长期从事遗传毒理、肿瘤病因及癌变机理研究。他指出,肿瘤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首当其冲的就是应该控制占10%~20%的感染类的肿瘤。如,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EB病毒的感染引起的鼻咽癌等。还需要通过改变高脂肪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其他非感染类的肿瘤。另外,保持身心愉悦也是防癌的一个捷径。
程院士还提到,我国面临肿瘤持续增长的严峻现状,这和我国的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有关系。另外,由于我国肿瘤患者筛查出或者正式治疗时就是中晚期,而中晚期肿瘤疗效较早期差,所以5年生存率也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肿瘤发病谱也有很大的改变,肺癌第一,消化道肿瘤迅速发展,胃癌、肠癌增长明显,这和我国生活方式西化是分不开的。希望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控制肿瘤发生率,增加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
肿瘤早期诊断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
“消化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应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程书钧院士指出,消化系统肿瘤占主要肿瘤的近14%,靠食管镜、胃镜、肠镜等已经能早期诊断和发现消化系统肿瘤,早发现的病变在治疗技术上也比较成熟,早期食管病变可以黏膜下切除,治疗后5年甚至10年的生存率已经能达到90%。如果在我国推广这一理念,那么我国消化道肿瘤的生存率会普遍提高,发生率会降低。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肿瘤。”赫捷院士介绍,早期肺癌经外科治疗后生存率可达90%,推荐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薄层CT。这项提议也得到孙燕院士的支持,他介绍,美国的经验显示,常见体检可以挽救20%肺癌患者的生命。另外,赫捷院士指出把预防提高到一定水平,我国的肿瘤防控整体形势才能有更好的转机。所以媒体要大力宣传科学的防癌知识,提高我国整体的防癌知识的认知程度。
赫捷院士:六大防控战略 攻克肿瘤难关
4月15日,“第24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召开媒体见面会。樊代明理事长、赫捷院长、赵平理事长以及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天津市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强,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共同出席。
樊代明院士针对整合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表示:“对于癌症患者应该理解为‘得了癌症的人’,而不是‘人得了癌症’。重点应放在人这个个体的整体性上。医生护士在提供治疗和护理时,应将服务对象看作一个具有生理及社会心理需求的整体,而不是只重视生理和病理变化的局部。”
赫捷院士基于当前我国肿瘤防治的总体形势,针对我国的癌症防控战略是如何规划和实施的,他概括为以下6点:首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肿瘤防控体系;其次建立完善的肿瘤数据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肿瘤预防体系;建立完善的早诊早治制度。建立规范化癌症治疗体系;加强国际间资源共享合作,建立全球性的肿瘤防治体系”。
赵平理事长对1994年中国癌症基金会成立以来的资金募集情况做了说明。赵理事长指出,募集资金工作非常重要,是一切研究和诊治工作的基础。基金会近五年发展迅速,2017年募集到价值60亿元的资金和药品、物品。
基金会还开展了以下工作:已募集196亿药品用于支持10万癌症患者的治疗。近12年承担国家卫计委重大医改项目,对31个省市几百个县农村地区6种癌症进行了早诊早治,每年筛查近20万人。在扶贫攻坚领域启动了“囊萤计划”;最近两年,基金会进行了万名县级医生培训。
募集资金做人民渴望做的事,做政府希望做的事这就是基金会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