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 正文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肿瘤防控 听听院士们怎么说

来源:中国人口报 发布时间:2018-04-1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指导,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癌症基金会主办,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18年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活动4月15日在京启动。 今年活动的宣传主题为: “科学抗癌关爱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 旨在帮助癌症患者正确认识癌症, 与医院和社会各界携手努力战胜病魔, 提高生存率。 当日的启动仪式后,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 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 程书钧、 林东昕还共同出席了肿瘤防控院士高峰论坛, 他们就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新的肿瘤防控形势面临的挑战、 医疗卫生战略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4b070a62e47530c5ba95fad0650cb97c.jpg

  赫捷院士: 国家级肿瘤大数据平台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

  赫捷院士说,2018年正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院60周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 它是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的忠实见证者。 1958~1982年建院初期老百姓对 “肿瘤” 是非常忌讳的, 乃至当时医院名字都回避了这两个字, 定名为日坛医院。1983年医院正式迁至北京市东南龙潭湖畔, 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依托医院专业优势, 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也是在那时成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领导着全国的肿瘤防控工作,制定了很多国家肿瘤防控的政策和方针。 当时,医院已经有大批肿瘤诊断、 治疗的世界知名专家涌现出来。

  进入21世纪,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家癌症中心, 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正是国家癌症中心的依托单位。 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导, 将逐步建立全国的肿瘤防控体系和网络,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9个省级的癌症中心。 由国家癌症中心主导, 还将进一步完善肿瘤登记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571个肿瘤登记点,覆盖4.3亿人口,在肿瘤人群登记方面可谓成绩显著, 以更多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则正在完善中。 国家癌症中心还承担着建立完善的肿瘤防控科普宣传体系的任务, 要使全民对于肿瘤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60%。 国家癌症中心还将进一步建立完善肿瘤早诊早治制度以及规范化诊治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新的肿瘤防控形势,赫捷院士说,2017年, 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已经被正式批准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涵盖了十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这些数据如何更好地被应用未来将进行不断的尝试。

  程书钧院士:消化道肿瘤应成为未来肿瘤防治的重心

  最新的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显示, 据估计,2014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80.4万例,死亡病例约229.6万例,可以看出我国肿瘤的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程书钧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肿瘤病因学专家,他说,我国癌症发病率仍处于缓慢增长趋势,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 造成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到了癌症中晚期才进行诊断和治疗,一旦肿瘤发生了转移,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其次,我国整体人口寿命延长,癌症是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癌症的发生会逐渐增加;第三,我国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 (包括公共环境和个人家居环境等)污染因素不可忽视,它会促使一部分肿瘤发生率有所增高,这就要求社会和个人更加重视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第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肿瘤谱图发生了明显变化,肺癌患病率增长迅速,它位居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而消化道肿瘤,特别是像胃癌、大肠癌发病率也增长明显,究其原因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城市人群的高脂肪饮食带来的影响。

  肿瘤防控关键在于早诊早治。程书钧院士就我国未来肿瘤防治的重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当前在我国较有条件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是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 胃癌、 大肠癌等),因为一方面这类肿瘤占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发病数量的40%左右,数量大;另一方面对消化道肿瘤,我国目前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早期发现手段 (比如食管镜、 胃镜、 肠镜等), 可以实现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并用成熟的技术进行有效治疗。 “国家和个人如果能高度重视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 广泛宣传和推广这个理念,我相信未来5~10年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将大大提高,再过若干年其发病率也会下降。”

  孙燕院士: 癌症预防比治疗重要,早治比晚治效果好

  孙燕院士是我国内科肿瘤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强调的理念是: 癌症预防比治疗重要,早治比晚治效果好,所花费用也低。他还给出了四条 “防癌经”:

  1.远离致癌物。即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包括物理、化学、慢性感染等外部因素)和自身不良生活方式(比如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的影响。

  2.进行有效的健康体检。这样有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癌症。

  3.控制癌前病变。比如萎缩性胃炎、肠息肉等等,这些癌前病变很容易发展成癌症,但实际上对它们是有手段能够及时进行治疗控制的,因此千万不要有了小毛病却拖来拖去不就医。

  4.保持身心健康。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熬夜、精神过度紧张等因素都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想远离癌症,要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林东昕院士: 进行自己的肿瘤基础研究极为重要

  今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国家科技投入向肿瘤防治领域倾斜,对于更集中地做好肿瘤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著名的肿瘤遗传学及分子流行病学专家,林东昕院士表示,现在肿瘤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 (基因和基因产物)时代,肿瘤遗传因素及分子改变对于肿瘤预防和治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要降低我国癌症的总体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需要发现更为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癌症早诊早治新技术、研发抗癌新药物……这些都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我们自己的肿瘤基础研究。当然,还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相关配套政策,打通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在应用转化方面的 “最后一公里”, 实现保障政策有效落地,最后真正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民生领域。

  文并图/本报记者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