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 正文

院所资讯

媒体视角

加强早诊早治攻坚癌症防治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时间:2018-05-03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开展癌症早诊早治能有效预防或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所谓“早诊早治”,即癌症的二级预防,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宫颈癌等常见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在县级医疗单位培训普及,一则发现早期癌,二则对癌前病变进行追踪随访、及时干预,以减少癌症的发生。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表示,大多数肿瘤是老年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肿瘤发病率也在日益增高。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相对有限的医疗资源,给肿瘤医疗带来巨大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在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看来,降低发病率、提高早诊率、提高生存率、促进均质化是肿瘤防控的突破点。

  “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民生领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表示,国家科技投入向癌症防治领域倾斜,对于更集中地做好癌症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要攻坚防治肿瘤,预防是最重要的。”林东昕说,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个人都要转变理念,把预防置于首位,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癌症防治关键在于预防

  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提出,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从基线的30.9%,2020年提高5%,2025年提高1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基线为48%,2020年提高到55%,2025年达到60%。同时,强调要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受访专家介绍,研究发现1/3的恶性肿瘤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还有1/3可以缓解。因此,早诊早治对于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十分重要。

  肺癌是肿瘤中的第一杀手,肺癌位居全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目前肺癌患病率增长快,诊断晚、死亡率高,肺癌诊治呈现碎片化。

  “应对肺癌重点要做好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高树庚认为,要研究肺癌发病机制,在尚未发生肺癌时,即可进行基因筛选,人为进行基因的干预,提前去除自身的致癌因素。

  在赫捷看来,肿瘤从发病到诊断和治疗是个漫长过程,特别是前期的发病过程很漫长。以食管癌为例,其从最早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再到中早期原位癌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确诊后它的5年生存率一般为30%~50%,这又是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我们提倡要积极预防肿瘤的重要原因。”赫捷说。

  程书钧介绍,在消化道肿瘤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早期发现手段,可以实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能够大大降低消化道肿瘤转移为晚期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消化道肿瘤的5年生存率,降低发病率。

  对于癌症防治方面,赫捷认为可以与大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制度,收集各类癌症患者发病、治疗、随诊等信息,广泛应用于科研、临床等方面,整体发病防控与大数据结合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肿瘤防治办法。

早诊早治面临多重挑战

  早诊早治已经成为癌症防控的最关键环节,但客观来看,我国总体癌症防治水平相对较低、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尚不到位、个人防癌意识和自我照顾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癌症早诊早治的整体水平。

  高树庚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多个癌症的研究和认识都在不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癌症防治水平相对较低,很多癌症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异质性等问题还未解决,总体上的医疗技术和手段相对有限,这些待破解的癌症“密码”阻碍着癌症防治。

  关于制约早诊早治整体水平的因素,林东昕分析,一方面跟我国人口基数大、加速老龄化的现实密切相关,针对高危人群和健康人群的筛查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有些费用高的早诊手段很难实现大范围普及;另一方面,肿瘤是一类复杂的疾病,有的肿瘤长在体表,看得到摸得着,但有些肿瘤长在身体内部,比如肺癌、肝癌的早期特征并不明显,不易引起患者注意。

  “例如,肺癌的发病特征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很难及时被发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王洁表示,绝大部分早期肺癌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70%~80%都已经到了中晚期。王洁认为,尽早发现肺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体检,至少每年一次,体检时尽量选择低剂量螺旋CT。一旦发现早期肺癌,患者可通过微创外科手术达到临床治愈。

  多位受访肿瘤专家认为,当前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尚未显著降低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不过,建议在创新科技产品成果转化和使用方面,国家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还应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广泛推广使用,将会进一步提高癌症早诊早治整体水平。

  同时,受访专家分析,当前全国癌症防控体系尚未形成,癌症的早诊早治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其中项目管理、技术支持等分属不同部门和机构,影响了癌症早诊早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此,国家癌症中心提出,癌症早诊早治工作需要统一管理、统一技术规范,进一步有机整合资源。

  此外,林东昕说,在癌症的早诊早治方面,个人是最关键的环节。从多个病例来看,大多患者缺乏自我照顾能力和健康防护知识,没有足够重视身体的异常状况,尤其是贫困农村等地区,受经济条件、医疗条件制约,一些患者不能及时就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在发生疾病前做好预防工作,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但真正实施起来具有很大难度。”林东昕说。

多方联动提升早诊早治水平

  在多位肿瘤专家看来,癌症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联动,集中整合有效资源提升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整体水平。

  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地,是破除早诊早治发展不足最有力的保障。多位专家认为,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持续完善癌症早诊早治工作机制,肿瘤防治战略应当前移到“癌前病变”,建立健全全国癌症防控体系,推动早诊早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

  程书钧建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消化道肿瘤的癌前和早期病变的筛查处理,集中有效力量提升消化道肿瘤筛查、诊断、治疗的总体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在肿瘤防治方面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

  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相关配套政策,打通我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在应用转化方面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保障政策有效落地。

  “癌症是一种多病因的复杂疾病,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每一位病人都是一本新书,需要我们谨慎阅读、对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说,应理性对待肿瘤研究进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不可能找到一把“万能钥匙”打开所有癌症的门,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通过每一年的突破积累,进一步改善临床肿瘤学的困境。

  同时,相关的社会组织、学术机构等要做好防癌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的防癌意识。“传播健康的科普知识是防治癌症最经济的手段。”林东昕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科普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

  受访专家提醒,当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科学的防癌指南,对患者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林东昕建议,癌症防治的科普工作要坚持权威性、专业性,医学协会等专业学术机构要参与制定防癌指南等科普工作,通过多样化手段丰富科普工作,进一步提升全民的防癌意识。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个人的癌症防治意识,是早诊早治的关键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王锡山说,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的防癌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而通过改善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定期体检、均衡营养,很多肿瘤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高树庚说,例如,当前环境的大幅度改善,对于肺癌的预防就大有裨益。

  多位受访专家亦提醒说,如果发现肿瘤,患者也不必恐慌,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对肺癌有着正确认识,又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性格开朗的患者,恢复得明显更快,我们希望通过以后的研究来证实这一问题。”高树庚说。

  近年来,“带瘤生存”的理念被不少专家提及,即让人体和肿瘤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让肿瘤细胞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静止或休眠,加强人体抗病能力,从而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程书钧认为,人体和肿瘤不一定非要进行“你死我活”的决斗,带瘤生存也有可能获得一样长甚至更好的生存时间。

  发表媒体:《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