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袁芃医生: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进展
肿瘤诊疗高峰论坛暨第四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大会于2018年8月3日至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8月5日上午的全方位管理专场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内科袁芃医生带来“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临床研究进展”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精彩内容摘要。
一、抗血管生成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最基本因素。肿瘤不断生长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而新生血管的生成又会促进肿瘤的持续生长且新生的肿瘤血管其特性为通透性高、肿瘤易通过其发生转移,因此阻断或干扰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主要是VEGF/VEGFR信号通路对于控制肿瘤生长是至关重要的,由此抗血管生成药物也应运而生。
二、抗血管生成治疗用于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目前开展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临床研究的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有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舒尼替尼、索拉菲尼等,但是结果均未能给患者带来OS获益,基于此,唯一获批可用于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的贝伐单抗也被FDA撤销此适应症且2018版NCCN指南也无推荐。
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曲折道路中我们仍在砥砺前行。
三、抗血管生成治疗用于晚期乳腺癌二线及后续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之前提到的贝伐单抗、继贝伐单抗进展后替换为索拉菲尼、舒尼替尼等开展的临床研究均未取得显著疗效。
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小分子VEGFR-TKI阿帕替尼也开展了相应的临床研究。
研究一:阿帕替尼单药用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后续治疗
该研究是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胡夕春教授开展的一项IIb期单臂多中心研究。主要入组标准为:至少经历过三次化疗方案失败(蒽环类和/或紫杉醇);至少一处可检测病灶(RECIST 1.0);未接受过TKI和贝伐单抗治疗;存活期≥3个月;ECOG标准0或1;血液、肝肾、心脏功能检测;血压 ≤140/90 mmHg(可用药)。研究方案为阿帕替尼500mg qd,28d/周期,治疗直至PD或不可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PFS,次要终点:DCR、ORR、OS、安全性。研究结果:入组患者数59,中位PFS达到3.3个月,中位OS达到了10.6个月。
研究二:阿帕替尼联合长春瑞滨治疗转移性HER-2阴性乳腺癌研究
该研究是由袁芃教授主持并入选为2018ASCO大会的poster。入组标准为经过蒽环和紫杉治疗失败后的晚期HER2阴性患者。治疗方案为:阿帕替尼500/425mg qd,长春瑞滨60-80 mg/m2 d1、8、15 q3w。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毒性不可耐受或患者要求停药。主要研究终点:PFS;次要研究终点: ORR、CBR、OS、安全性。目前研究入组已经完成,让我们期待结果的正式发布。
总结:
抗血管生成治疗势必将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尽管目前用于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没有给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但是这使得我们更有动力去寻找优势人群。阿帕替尼作为一种VEGFR2小分子抑制剂,已经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二线治疗中取得一定疗效,也在真实世界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同时和化疗药物联用等初见曙光;其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潜力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