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六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国际医疗大数据应用论坛圆满落幕!
10月19日~20日在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一甲子护佑希望,六十年医者担当”的字眼处处可见,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和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六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正在这里举行。
本次会议正值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华诞60周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司局以及海外癌症机构的领导、专家共聚于此,齐贺圣期!
大会内容丰富,议题广泛。19日上午召开了“2018国际肿瘤防控大会”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中文版创刊仪式暨首届编委会,19日下午第28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大会、国际肿瘤临床研究焦点会议、国际肿瘤大数据应用论坛、国家肿瘤研究前沿论坛等8个分会场精彩纷呈!而引众人翘首以盼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0周年纪念大会”也在20日上午揭开帷幕。
开幕式
19日下午进行的国际医疗大数据应用论坛,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主任惠周光教授担任主持,他首先热情地介绍各与会专家,分别是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会长金小桃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教授、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马建辉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周脉耕教授、英国公共卫生署全英肿瘤登记与分析中心负责人Jeremy Rashbass先生、SNOMED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官Don Sweete先生、耶鲁大学癌症中心张亚玮教授、神州数码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文昭先生。
金小桃教授首先致辞,代表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0年院庆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肿瘤医院是在大跃进时代建立起来的医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英明决策,当时中央制定了长远的肿瘤防控规划,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建立以后,就成为实施这一规划以及我国肿瘤防治的领路人和典范。‘一甲子护佑希望,六十年医者担当’,60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为我国肿瘤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举得了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著名的综合肿瘤防治中心。”随后他主要从肿瘤防控与大数据应用角度谈到了肿瘤防控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大数据融合;创新肿瘤预防与治疗管理和服务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模式两方面内容。
马建辉教授谨代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参会众人表示热烈的欢迎!“众所周知,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去年7月底,在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肿瘤专委会,致力于推动肿瘤医疗大数据相关领域的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促进肿瘤医疗大数据汇集、整合及共享,提升肿瘤医疗信息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培养肿瘤大数据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恶性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提供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推动健康肿瘤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近一年来围绕上述任务在推动健康医疗肿瘤大数据领域的学术交流,推进国家肿瘤大数据中心与肿瘤大数据平台建设,创建肿瘤大数据科学研究与大数据共享环境,加强与兄弟单位和机构的协作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并举得了积极成果。今天我们邀请全球权威机构和顶尖的科学家,以国际视角共同探讨大数据在临床诊疗、医学影像、药物研发等方面为肿瘤防控带来的变革与希望,希望通过全方位的交流和学习,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
专场报告撷英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学高教授进行了首场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报告,他讲述了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情况、医院信息化进展与成效、医院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进行的工作要点4个方面内容。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制定了六项重点任务,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此目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健康医疗领域的应用发展得到推动,医院信息系统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医院信息化建设正逐步进入数据导向和智能导向,医院主要信息系统建设正逐步推进,信息化的支撑保障作用也已初步显现。同时张教授还指出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数据质量不高,标准执行滞后;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因此,未来应从强化分工落实、开展试点示范、监督考核评估、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医院集成信息平台建设与系统整合;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联通与数据上报;破除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发展的难点;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实施工作。
在题为“我国肿瘤大数据研究进展”的报告中,惠周光教授介绍了肿瘤大数据平台需求和挑战、我国肿瘤大数据系列布局、肿瘤大数据网络建设及应用、肿瘤大数据的问题与展望4个方面内容。 我国肿瘤防治任务严峻,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惠教授指出美欧日等国肿瘤诊治研究领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率先建立和利用大数据平台。目前恶性肿瘤大数据热点集中在3个方面:公共卫生及(电子)病例数据、医学影像数据、生物标本库及生物组学信息,而我国肿瘤大数据还面临着不同的需求和挑战,比如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完整的癌症监查网络;缺乏全国肿瘤发病与诊疗状况的权威数据;导致肿瘤防治、临床研究、指南制定、政府决策等带有一定盲目性;由于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与机制,致使临床研究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不利于资源整合。惠教授紧接着介绍了国家癌症中心(NCC)的主要职责和承担的工作,尤其是在大数据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编制了《中国癌症地图集》,在农村开展癌症筛查工作,在城市进行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临床大数据网络平台目前针对各大瘤种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包括全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监察网络平台、支撑计划(基于癌症监测信息网络的肿瘤规范化诊治研究)、863计划(恶性肿瘤大数据处理分析与应用研究)、精准专项(生物标志物谱指导的肺癌精准预后判断和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针对大数据网络建设的问题如网络安全、如何建立单病种的数据库、软件开发和组织实施方面经验不足、数据整理中涉及单位多,如何确保数据质量等,惠教授也都一一提出对策,同时进一步介绍了未来拟开展的工作和拟达到的目标。
Don Sweete先生带来了“肿瘤大数据:释放SNOMED CT无限可能(Big Data in Cancer: Unlocking Potential with SNOMED CT)”的报告。国际医学系统命名组织(SNOMED International)是一个由35个成员国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制定全球卫生术语标准。SNOMED CT是世界上一套最全面的多语言临床术语体系,具有全面、科学验证的临床资源内容,能够在病例中一致地表示临床内容以便进行处理,有超过50个国家在使用。Sweete先生描述了SNOMED CT的优势,如在促进个人健康方面,它能支持信息展示、交流及共享,且能与临床指南和决策支持相结合,同时帮助寻找要随访的患者。肿瘤在检测与分析中需要使用到不同来源的数据,但困难的是这些数据可能使用的是不同术语资源进行的编码,如外科病理报告是肿瘤诊断的最终来源,但是机器可读的术语在外科病理中基本上是缺乏的,而利用SNOMED CT对肿瘤方案进行编码,旨在提高病理报告的价值,节省用户的宝贵时间,并减少编码错误,Sweete先生提出,希望未来在肿瘤临床数据中接受SNOMED CT作为术语标准,从而提供丰富的、语义化的和可计算的结构化数据,并支持数据重复使用和挖掘。
张亚玮教授展开的报告是“大数据时代外科实践(The age of big data in surgery)”,主要介绍了美国外科领域大数据研究情况,即对美国外科评效及质量控制体系——国家外科质量改进计划(National Surg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NSQIP)进行了解释说明,这是由美国外科协会(ACS)最早发起的,在90年代初期收集了44家公立医院患者的外科数据,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收集了术后30天后的随访资料,然后建立了一系列评估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30天死亡率的风险模型,并应用到这些医院中,随后于1994年在所有的公立医院实施,在实施的10年里发现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降低了27%,各种术后不良反应也降低了10%~18%,最重要的一点是平均住院天数减少了5天。接着这个体系在私立医院也得到实施。2004年ACS正式启动了这个体系,于2012年加入了儿科的外科质控体系,随后逐年把之前的一些不同的体系进行整合,且获得了认可,又在2017年加入了老年人的外科质控数据,提高了外科数据的质控。该体系构建了多种手术风险计算器,通过输入患者的术式及相关临床数据,即可给出相关风险评估,大大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率及术后30天内死亡率。最后,张教授根据研究经验还提出了外科大数据建设的体系模型,需要从风险评估体系、质控管理体系及临床研究共享数据平台3方面展开创建工作。
在“中国的死亡监测系统(Mortality Surveillance System in China)”的报告中,周脉耕教授介绍了我国死亡监测系统的现状、主要的监测结果及各瘤种的省分布、死亡情况3个方面内容。中国目前还缺乏较完善的生命登记系统,在北京等较发达的城市可能已有死亡登记,但在一些落后地区,可能还需要卫生工作人员主动去收集相关的死亡数据,因此国家建立了一些监测系统来收集相关数据,例如在2012年前建立的两大死因监测系统——中国卫生部生命登记系统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地区系统(DSPs),并对DSPs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介绍。自2013年起死亡监测系统进行了整合:覆盖了全国605个监测地区,每个监测地区包括完整的县/区,覆盖了全国24.3%的人口以及支持联网。接着周教授以图形的方式对比了我国1990年和2015年各大恶性肿瘤如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在各省的死亡分布情况。最后,他总结道,死亡数据是了解人口健康状况及评估健康干预效果的重要资源,而我国死亡监测系统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同时也应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一步的价值探索。
Jeremy Rashbass先生带来了“建立中国国家肿瘤登记和分析服务体系:来自英国的经验分享(Building a National Cancer Registration and Analysis Service in China: Lessons from the UK)”的报告。他首先解释了医疗大数据的重要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个性化诊疗,但如何把癌症的数据梳理出来用于支持所做的决策,获得更加好的诊断?Rashbass先生指出他们目前已解决的是收集这些医疗数据,但面对庞大的医疗数据,困难的是如何找出支持个性化医疗的证据。他以一个英格兰和威尔逊为例,介绍了其医疗数据体系。过去10年里,在英格兰和威尔逊采取了一整套系统方法来收集、链接和分析每个癌症患者的数据。他希望面向全国的癌症患者建立一套实时体系,但并不是电子病历系统,而是作为一种资源能够服务于人群和公共卫生、患者医疗保健、科研等等。或许未来,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查找匹配患者,提供个性化药物和优化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复发进行预测,并把这些数据反馈给每一位临床医师和患者。
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治理和数据集成”的报告中,郭强教授从数据集成平台、数据治理体系、数据治理技术以及一些新技术4方面进行了讲述。郭教授对医院大数据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情况进行了简单说明,数据集成平台具有集成轻量化、能力公开化、流程规范化的实施原则。数据治理的目标是提高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对接和共享,但同时面临着多种挑战,例如在异构性和非完整性、数据快速增长、响应速度、数据隐私等方面都存在着待解决的问题。郭教授指出,在数据治理体系中,技术是核心和关键,战略提供政策支持,标准规范提供统一的技术保障,随后他对数据的治理技术展开了介绍,包括数据的采集和结构化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分布式存储)、数据清洗(特指在构建数据仓库和显示数据挖掘前对数据源进处理,使数据实现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唯一性、有效性以适应后续操作的过程),提到新技术,郭教授介绍了数据湖(核心思想是把不同结构的数据统一存储,使不同数据有一致的存储方式,在使用时方便连接)和CDAP(开源的大数据应用统一集平台,与各种Hadoop技术提供了标准化和深度集成,可帮助开发者快速的构建、测试、部署、管理数据应有程序)及数据溯源等技术。
史文钊先生进行的是“国家肿瘤大数据‘一库一网’建设规划与进展”的报告,其中一库指的是建设覆盖全国癌症患者的中国肿瘤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一网指的是搭建涵盖各省市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中心、支持医疗协作及远程诊疗网络,目前已实现了国内40余家肿瘤医院/研究机构的肿瘤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数据挖掘。对于神州医疗的三大平台:临床数据平台(核心优势、术语标准等)、智能影像平台(智能辅助诊疗等)、精准医学平台(基因组学数据分析等),史先生也展开了详细的介绍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