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专业版大众版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 专业版 >>院所资讯 >>学术活动 >> 正文

院所资讯

学术活动

第六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2018国际肿瘤防控大会在京举办

来源:医邻网 发布时间:2018-10-22 浏览次数:
字号:
+-14

1.jpg

  一甲子护佑希望,六十年医者担当。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迎来60华诞。回顾历史,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在拥有包括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一流的专家团队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探讨肿瘤防治的有效方法,以开拓的精神创立肿瘤相关学科,不仅誉满海内外,现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综合性肿瘤防治中心。

  在六十华诞到来之际,旨在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宏伟战略和"一带一路"全球合作战略等国家政策,有效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探讨全球肿瘤防控的策略和措施,2018年10月19日由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基金会和北京肿瘤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18国际肿瘤防控大会"在北京建国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此次大会汇聚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司局的领导、专家,他们从国家政策及国际合作的角度,探讨了目前国内外肿瘤研究、预防及临床诊疗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Mayo Clinic癌症中心等多个国际机构的领导、专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了全球肿瘤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此次盛会的召开不仅为中外学者和专家搭建了高度互融的舞台,对全球肿瘤防控工作的开展也颇具借鉴和指导意义。

2.jpg

  首先是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致辞。赫捷院士向与会领导、远道而来的外宾、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癌症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癌症的预防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疾病问题,需要全球各个国家、机构的专家、学者携手同行,攻克难关。”赫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早日攻克癌症是全国肿瘤科技工作者的共同目标,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疑难高发癌症专项控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为了子孙后代早日远离癌症,为了全人类健康,我们应携手共进,加强交流、深入合作,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防治之路,为全球人民的健康生活贡献中国力量。

3.jpg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博士在大会致辞中提到,中国对于全球的肿瘤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今后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希望中国能够在不断提高本国肿瘤防控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扩大与全球各国的合作,为全球肿瘤防控事业贡献中国的力量。

4.jpg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先生在致辞中首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和2018国际肿瘤防控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致力于肿瘤防控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健康是亘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陈竺先生表示,本次大会围绕对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应对肿瘤防控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研讨,推进了肿瘤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在全球肿瘤防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张扬司长从卫生领域国际合作角度出发,对中国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工作进展进行了阐述。她强调,肿瘤防控是一项全球事业,在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大背景下,中国的肿瘤防控之路应立足中国,走向全球。此外,还应通过国际合作,用全球先进的肿瘤防控经验和力量,切实解决中国肿瘤防控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让老百姓尽早远离癌症、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6.jpg

  科技部社发司田保国副司长以"癌症防治研究相关科技部署"为主题,从癌症的国际现状与癌症防治研究讲起,介绍了我国在癌症防治方面面临的科技需求与前期工作的部署和重点研发计划,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也进行了介绍。具体包括:一,衔接部署,加大投入,切实加强癌症科技攻关力度;二,整合集成资源,打造癌症防控研究的“国家力量”;三,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四,优化政策环境,推进癌症创新研究成果加快转化。

7.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控局张勇副局长介绍了中国肿瘤的四条防控策略,具体包含:一,癌症防控纳入国家战略;二,坚持预防为主、分类指导的防控策略;三,强化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四,加强癌症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并表示中国癌症防控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去除老龄化因素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得到初步控制,中国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稳步增加等。

8.jpg

  赫捷院士给客座教授颁发证书

9.jpg

  赫捷院士高屋建瓴的介绍了中国癌症流行情况、变化趋势、生存现况,防控工作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他的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癌症的防控喜忧参半。一方面,中国癌症防控体系已初步建立,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2017年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年癌症发病约380.4万人,发病率278.07/10万,年癌症死亡约229.6万人,死亡率167.89/10万,近十五年来发病率增幅约3.9%,死亡率年增幅2.5%,赫捷院士指出,这表明我国癌症负担日益严重,此外,我国我国癌谱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防治难度巨大,虽然5年生存率有很大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还存在城乡差异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等挑战,癌症防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10.jpg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所属的28个研究所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研究所。NCI肿瘤预防部主任Barry Kramer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以《美国肿瘤预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他回顾了过去30年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在癌症预防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关于肺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卵巢癌筛查等内容。他表示NCI正在开发预防性的方法和加强对生物标记物的寻找,与此同时,他们也比较注重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工作。并指出,PDQ的中文翻译是与中国学者展开友好合作的开始,他与赫捷院士的合作是他职业生涯中引以为豪的里程碑事件,他很高兴与包括赫捷院士在内的很多中国学者合作。

11.jpg

  2009年诺奖获得者Ada Yonath教授做了精彩的诺奖报告——《下一代种类特异性生态友好抗生素》。她指出,即使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出发,人类也必须尽快开发新一代可降解的抗生素。

12.jpg

  众多周知,癌症是由环境和多个基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复杂性疾病。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对癌症的研究也已经进入到基因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梅奥癌症中心主任Robert Diasio教授以实际案例介绍了梅奥癌症中心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经验,以Cologuard®诊断试剂的应用为例,他认为基因组学能够指导癌症预后工作,包括管理基因的情况,预判癌症患者对药物的反映等。

13.jpg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是世界级的医学中心,近200年来,为世界培养了大量医学前沿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临床基础研究。来自耶鲁癌症中心Melinda Irwin教授从耶鲁癌症中心的历史讲起,介绍了目前耶鲁癌症中心在肿瘤防控方面所做的研究,并指出,今后将会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培养新一代的人才,目的是使患者治疗的效果有所改进。

14.jpg

  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刘芝华教授主持。

15.jpg

  此次大会汇聚了全球多家顶级肿瘤防治机构的4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会议是我国迄今为止国际水平最高的肿瘤防控学术盛会,通过大会的召开,中国将在肿瘤防控领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全民肿瘤防控策略,推动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落实。

发表媒体:医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