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蔡建强医生:对患者要有耐心 还要懂得无私奉献
01对患者要有耐心 还要懂得无私奉献
“人文是一个大的体系,但医学与人文是社会所推崇的,也应该是医学工作者、包括社会工作者所具备的。”在被问及为什么如此重视“仁”文化时,蔡建强教授毫不思索的脱口而出给出上述答案,并将“仁”文化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于医学与人文的理解,他娓娓道来。
“医学与人文就是把医学诊治的过程和对患者的关爱结合在一起。医生要真心实意的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困难,这样做可以增加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温度,促使医生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感。”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为患者答疑解惑的导师。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患者在就医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清楚,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合理的进行医疗就诊,所以作为一个医生、包括护理人员都应该为患者做一个详细的解答。”蔡建强教授还强调说,医生不能只做“三分钟医生、一分钟医生”,而是要有解答疑惑的耐心,更应该为患者讲清楚这些疾病对他们的影响,以及这些疾病在治疗过程当中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包括患者应该增加什么样的信心来配合医生进行积极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医生和患者共同的努力把病治好。
在蔡建强教授看来,人文有很多的内涵,除上述所说的耐心以外,在实际的医疗过程当中,还应该包括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02与肝癌小患者的故事
讲到此处,蔡建强教授分享了一则至今都让他记忆犹新的医患故事。我们透过这个例子,似乎也能对他口中的“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内涵窥探一二。
“19岁,大学刚刚上一年级,但是由于母亲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她也感染了乙肝病毒,得了肝癌,来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蔡建强教授回忆说,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在如花的年纪里得了肝癌,并且疾病已经进展到了晚期,这对她及她的家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据蔡建强教授回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小患者虽然受到了学校的帮助,但因为家境困难,学校给予的资助也只能解决她一时的困难。小患者来到医科院肿瘤医院后,包括蔡建强教授在内的专家团队对这个小女孩进行了募捐,最后筹得资金7万余元,“这使得这位小患者渡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最后,尽管这个孩子最后没有留下来,生存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但是这一段温暖患者感受颇深,而且电视台也对她进行了专门的采访,她说我感谢这些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对我的无私关爱,使我有这样一段愉快的时间,尽管大学没有读完,但是我很快乐,我很开心。”
从这些角度来看,蔡建强教授对人文的理解是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与患者相处时,他都在时时刻刻的践行这一理念。
03性命所托,重于泰山
医学职业精神源于中医“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与西医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与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医学人文的精神理念遭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饱受社会诟病的一大话题。如何走出这一泥淖?在蔡建强教授看来,则是希望青年医生能牢记“性命相托”的使命,勇于承担时代所赋予的责任重担。
“实际我们都一样,都是从这个时代走过来的,这一代的青年医生跟我们那个时代是完全不同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要求,每个时代需要每个时代的步伐。”蔡建强教授感叹道,所以我也非常希望我们广大的青年医生懂得忠诚、懂得感恩,也就是要牢记使命,随时向老师学习,能够从老师的身上得到更多知识,此外也要关爱自己的家人。
说起对青年医生的嘱托,蔡建强教授也分外看重“责任心”。“责任对医者来讲那就是命,是生命相关的事情。”他说,所谓性命所托,重于泰山,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青年医生能承担起这个担子。
“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这句谚语说的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即一人独行走得快,与人同行走得远。对此,蔡建强教授也深表赞同,他强调青年医生在工作中一定要懂得团结合作,只有凝聚成一个大家庭,才能把医学事业做得更加辉煌、越来越好。
04守护生命 艰辛且光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亦是每一位医疗工作者不断胜利前进的根本动力。谈及自己从医的初衷,蔡建强教授的回答出乎意料,却又饱含深情。
把最初的一种想法坚持到最后就是初衷。“我们作为执业人员,也并不是说事先都计划好的,作为一个医生、医者或者是医学生来讲,起初对医学领域还比较陌生,理解也不够深刻,那时对于以后要做外科专家还是哪个领域的大家,自己也并不清楚。”蔡建强教授坦言,实际很多的初衷只是一种想法,这种想法能够持续到最后才能称之为初衷。
蔡建强教授进一步解释道,我们从一个理念、一个理想,包括在起初想法的基础上逐渐地将其完善和夯实,逐渐积累这样的一个过程,坚守了我们刚开始的一种想法。只有我们坚守住了这样一个想法,走到今天知道依然责任重大,对医疗方面的贡献还很微小,也才感知到“守护生命是多么艰辛但又是多么光荣。”
发表媒体:肿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