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麻醉只是“打一针睡一觉”?北京来的麻醉“一姐”孙莉:没那么简单!
麻醉“一姐”孙莉在工作中。
没有麻醉,医生做手术就像是“解剖”;没有镇痛,疼痛将肆无忌惮折磨肿瘤患者……
在肿瘤专科医院,麻醉医生是患者的“生命守护神”。
今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与深圳市合作运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正式开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麻醉科主任孙莉在这支肿瘤专家“国家队”中,出任深圳医院副院长。
在外科医生眼中,孙莉是霸气麻醉“一姐”,她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科麻醉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疼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
为何是“一姐”?
她让患者“安全飞行”
“麻醉不是‘打一针睡一觉’吗?”
外科医生不同意。
技术精湛的麻醉医生会为患者带来什么?
“术前制定计划,病人在术中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病人术后没有痛苦,这是孙莉作为麻醉医生厉害的地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病区主任郭晓彤评价说,他是孙莉在北京的手术老搭档。
从事临床麻醉30余年,孙莉对老年、疑难危重患者麻醉、胸科手术麻醉领域经验丰富。这种患者在术中或会出现血压骤升骤降、心率不稳等现象。孙莉的秘诀是合理精准用药、手法绝对轻柔,使患者平稳、安全、舒适度过围手术期。
她将手术麻醉总结为“飞行理论”。从麻醉诱导开始,让飞机平稳起飞,在术中要“安全飞行”,及时应对“颠簸”——病人或出现各种状况,手术结束,飞机平安降落,病人术后感受舒适。
让郭晓彤赞叹的还有孙莉的技术。孙莉曾为气管上长肿瘤的患者进行麻醉。管子要插在气管内,还要避免戳破肿瘤。如麻醉医生手法粗糙,或会在麻醉插管时导致肿瘤出血,后果不堪设想。孙莉在术前制定周密麻醉方案,术中精准操作,使患者得以顺利切除气管内肿瘤,“在她手中,麻醉的插管像是精准的绣花针。”郭晓彤说。
虽是麻醉科大咖,但每遇到疑难杂症手术时,孙莉形容如履薄冰,“一晚上睡不着觉,琢磨把麻醉做得更好。”
麻醉科没有存在感?
“一姐”说“NO!”
麻醉医生常被“深藏功与名”,当初的孙莉被“冷遇”过。
20多年前,麻醉学科未有发展,麻醉医生被称为“无影灯下的英雄”,但“麻醉师”“麻师”等称呼反映他们的尴尬。孙莉记得,患者在做完手术后,在手术室外感谢的是外科医生,但谁也没有想过在手术中同样付出的麻醉医生。
郭晓彤说,今天和患者打交道的虽是外科医生,但外科医生肯定会主动帮患者找技术过硬的麻醉团队保驾护航,孙莉的麻醉团队存在感很强。
不久前,一位孕妇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胸外科。孕妇的背部恶性肿瘤复发,因孕期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肿瘤和胎儿同时长个,越来越大的肿瘤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生命。切肿瘤不是问题,麻醉才是关键——全麻不利胎儿健康,但麻醉不到位,孕妇会因疼痛最终导致胎儿流产。
郭晓彤立即向孙莉的麻醉团队寻求方案。麻醉团队制定方案——局部麻醉,精准用药让孕妇的整个胸壁产生阻滞,既有麻醉作用又保住胎儿,孕妇背部肿瘤被顺利切除。术后经产检,胎儿目前各项指标正常。
“外科医生是治病,麻醉医生是保命。如果麻醉医生说这个人状态不适合开刀,外科会尊重麻醉医生的意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外科医生信任尊重孙莉的麻醉团队,“懂行”的患者会主动问起麻醉团队。
在学科上,麻醉医生的人员构成随着学科发展有了极大提升。孙莉在麻醉科人才建设上引入了硕士、博士等一系列高层次医学人才,她本人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人才,提升整个学科水平。
10年前,麻醉科开始走出手术室,深入到医院的各个科室,其中包含了无痛检查、内窥镜、胃肠镜、介入、急救抢救、疼痛等多个领域,存在感越来越强。
“不用刷存在感,我们用实力证明了存在!”孙莉的“霸气”是出了名的。
癌痛让人要“自杀”!
“一姐”也有揪心事
在肿瘤专科医院,癌痛是沉重的话题,八成以上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早期肿瘤伴有的疼痛都是轻微的,但在治疗过程当中,化疗、放疗等会让患者产生中度到重度的疼痛,这是癌痛。减轻癌痛也是麻醉医生的工作。
“在门诊遇到太多癌痛患者!”孙莉皱起眉头。有的患者坐个板凳臀骨疼,靠着腰脊梁骨疼,走几步全身骨头都疼,有的上颚肿瘤患者形容“吞口水就像是吃碎玻璃渣子”,“重度癌痛发作时,患者只有一个想法——死,有患者难忍癌痛而自杀,这折磨着家人。”
患者从刚开始的信心满满到被癌痛折磨,即使从医多年,孙莉坦言“揪心”。
揪心的是患者和一些医生对癌痛存在“误区”。她强调早期疼痛需要治疗,但不少患者对癌痛“能扛就扛”,也有医生认为肿瘤出现疼痛是正常现象,二是患者担心吃药镇痛会产生成瘾,宁可疼痛也不治疗。另一极端是,有患者和家属想一针见效,会强烈要求肌肉注射杜冷丁或者吗啡镇痛。
“我相信患者的感觉,患者说疼就是疼,要耐心劝说患者使用最合适的镇痛方法。”但患者的误区正是努力方向。有的患者在用药镇痛过程中会出现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所以,减少副作用提高镇痛效果成为她一直研究的课题,目前,她的团队提出多模式多学科镇痛,这可能会成为将来癌痛治疗发展方向。未来,她将继续研究该课题。
“减轻癌痛是艰巨的任务,道路还很长。”疼痛伴随肿瘤而生,治疗过程长,孙莉面对的总是被疼痛折磨的肿瘤患者,“不像别的科室,癌痛门诊很少收到锦旗。”
新开的医院患者太少?
“一姐”说“有信心”
“如年轻人,我也有梦想!”2017年3月,孙莉来深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副院长。“麻醉科和每个科室都打过交道,她熟悉各科室情况,最适合当副院长。”该院院长王绿化说。
身份改变,责任不同。除了麻醉科室建设,她还负责医院医技科室的建立和发展,承担医院的宣传工作。孙莉笑称,她已成为医院大小会议的“报幕员”和主持人。前段时间,深圳“三名工程”市民体验活动,她就是医院体验活动的主持人。孙莉庆幸自己热爱文体活动,以前经常主持各种活动,这些工作对她来说“不算困难”。
虽大咖进驻,但面对新医院知名度较低,患者较少的状况,狮子座的孙莉说“不着急不上火”,她对医院的未来充满信心,“实力摆在那里。”不过,孙莉在策划去年4月一次大型义诊时,还是把活动地点设在人流量大的中心书城,“我们医院有些远,来书城会方便老百姓。”
孙莉计划中的麻醉门诊和疼痛门诊很快就要开诊,主要是对手术前患者进行很好评估,使手术更安全,同时为癌痛患者解除痛苦。她预计,今年放疗设备投入使用后,病人会逐渐增加。
“来了就是深圳人。”孙莉有“小目标”,和深圳的麻醉同行一起发展学科,扎根深圳后,她受邀到深圳其他医院讲课,推动深圳的麻醉医生进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她来深圳后,确能推动深圳的麻醉学科发展。”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张中军说,深圳的麻醉学科和北京的交流会更紧密。
完美主义会让自己很累
“一姐”说“这会让别人舒服”
“讲课PPT绝不重样!”同行们说。
“手术时瞄一眼手机都会被她说。”麻醉医生说。
“补做实验重新填数据都不行,她会全部重做!”学生说。
“严谨”是大家对孙莉的印象,但“严谨”就是“强迫”吗?
孙莉不同意这一结论。“我对学术和工作很严谨。总不能每次讲课都是同一张PPT吧?手术时瞄了一眼手机,万一病人发生情况怎么办?科研的数据能儿戏吗?我只是事事追求完美,自己很累,但让别人舒服。”
另一理由是,她认为自己是活泼热情的人。在北京院区,她策划的春节节目至今仍是医生们的热谈,当年策划的男医生时装表演让正准备上场的女护士笑场,半天拉不开幕。
和她合作的外科医生说,她平易近人。对于来深的医生,她像“大姐大”,照顾他们的生活。
“她是典型狮子座,充满正能量又温暖他人。”有同事说。(深卫信)
转载自深圳商报:http://szsb.sznews.com/MB/content/201801/08/c275797.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