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预防
马飞医生:年轻早期乳腺癌患者“全方位、全周期”管理
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发病高峰年龄早,比例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其防治有何共识?有哪些策略?“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大背景下,如何对年轻乳腺癌患者进行“两全”管理?跟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医生带来的最前沿的“动态视角”,来探一探究竟。
年轻乳腺癌预防治疗和管理共识
中国年轻乳腺癌群体很重要,因其比例显著高于西方国家,发病高峰年龄也比西方早10-15年,很多患者小于35岁,甚至于25岁,患病对这部分即将或已为人母的社会中坚人群危害更大。且年轻患者整体预后相较年长的更差,这需引起更大的关注。国际上对年轻乳腺癌管理有BCY、ESMO、ASCO等共识,国内有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抑制及生育管理的共识。在日前召开的国际国内专家讨论会上,针对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诊疗及未来生育力的保护,欧洲BCY3共识主席Pagani教授也参与了讨论,给予很多国际经验和指导。
年轻早期管理策略
首先,依从性问题,因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其带来的不良反应,会对年轻患者、尤其是参加工作的患者造成困扰,会带来妇科不良事件子宫内膜增厚,更年期症状潮热多汗等,影响生活质量;第二,心理异常,年轻患者以抑郁、焦虑为主,研究显示抑郁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生存率,这点很值得关注;第三,年轻患者给予激素剥夺药物治疗,除了上述更年期反应,还有有骨健康问题,因年轻患者若治愈,未来生存期更长,骨折、骨质疏松发病率会相应增高;第四,心血管事件影响也较显著,未来对其健康和生命有较大影响;最后,不同于老年患者,年轻患者在治愈后对生育有需求,尤其在中国,但现实中能生孩子的比例不足5%,较正常人群低40%,形式很严峻,需社会共同关注。
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策略
乳腺癌患者“两全”管理提出的大背景是基于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部署,该战略是继计划生育后另一个卫生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的战略,在这个战略里特别提及要在2030年把癌症的5年生存率提高15%。这对癌症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达到任务?对于胰腺癌、肝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其5年生存率较低,靶向或免疫治疗的突破进展就有可能极大提高5年生存率,但乳腺癌是综合治疗效果较好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80%-90%,提高15%很有难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整个防控模式要进行探索和尝试。既往,乳腺癌在所有实体肿瘤诊疗中起到引领地位,不论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内科、外科、放疗、内分泌或是靶向治疗等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临床获益,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怎样提高?战略规划要求“全方位,全周期”关注人民健康,这也给未来乳腺癌防控策略指明了方向,即把以往以乳腺癌治疗治愈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以健康为中心,同时也要全方位全周期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两全管理”模式。“全周期”,即在时间轴上将防控延展到全周期,除规范化诊疗和疾病控制外,还需关注疾病康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将整个肿瘤防控战线前移,做到对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做到对健康人群的一级预防,通过降低发病率来提高治疗效果。“全方位”,即在空间轴上要把既往只关注乳腺癌这一个问题转移到更多的关注其它非癌症相关的健康问题,比如心血管、骨健康、生育、心理问题等这些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要把既往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进一步优化成跨学科全方位(IDT)的管理模式,在空间轴上全方位促进,时间轴上全方位提升,才能达成目标。
年轻乳腺癌“两全”管理实施
全方位上,生育问题是极大问题,有治愈后因为生育问题离婚想要自杀的女性。仅在治愈后关注还不够,很多生育伤害不可逆转,在治疗前要进行生育咨询,需要更多生育方面专家关注乳腺癌群体,共同探索既不影响诊疗并能极大保护生育的方法和技术。全周期上,要更关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往的癌症筛查都针对年长女性,却忽视了年轻女性,尽管年轻人中发病率不高,一旦发现却往往分期较晚,预后较差。对于这样的群体,整体筛查会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浪费,还易引起社会恐慌。所以要探究如何筛选高危人群,生活方式方面,如例假初潮较早,酗酒,生育较晚及生育不哺乳等危险人群,遗传因素方面,越是年轻遗传导致的患病几率相对越高,所以结合生物学行为及遗传特征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预防、筛查和早诊可能会极大的提高年轻乳腺癌治疗效果,并节约卫生资源。
发表媒体:CCM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