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动态
[医患故事]大医精诚
2014年2月1日,正月初二的清晨,像往年一样,我正要去医院看望不能回家过年的病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温力叔叔,新的一年来到了,非常感恩能遇到您和寿教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不会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吕佳琦。”
“吕佳琦”,多么熟悉的名字,让我的记忆一下回到了两年前的那个酷夏。
那一天,我做完手术回病房接收新病人。28号床,是一个柔弱的小女孩,蜷缩在病床上,一双大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充满了惊惶和无助。这就是16岁的吕佳琦。她的父母站在床旁,脸上写满了焦虑。查完房后,她的母亲紧拉着我,走出病房向我描述了整个发病过程。
原来2个月前,吕佳琦无意中触摸到自己左上腹部有一包块,这个包块在2个月里越来越大,最近1周开始出现疼痛不适的症状。到当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是左侧肾脏上长了一个16×14×250px巨大肿瘤,手术风险极高、难度极大,当地医院推荐他们来北京医治。
她的母亲带着哭腔跟我说:“温医生,她还那么小,求求你救救我们孩子,这里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她才16岁,她还那么小”,吕佳琦妈妈含着泪的话,一遍遍撞击着我的心。
“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的!”我坚定地说。
然后我就返回病床再次仔细地给小女孩查体,在触摸肿瘤时我发现肿瘤虽然体积巨大,但是可以随呼吸活动,这增添了我要医治好这个小女孩的信心。以后的几天,围绕着肿瘤我们做了B超、MRI、肾动态等相关检查,术前寿建忠主任医师和我制定出缜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前,小女孩对我说:“叔叔,等我病好了,我一定要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将来我也要学医,治好更多的病人。”
在场的我们都为小女孩的坚强所感动,决心拿下这场攻坚战。时间在我们精细谨慎的手术操作中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终于在2个半小时后顺利切除肿瘤。走下手术台的那一刻我长吁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身体就好像刚刚跑完马拉松一样。我顾不得休整赶紧走到家属等候区,我知道这2个半小时的等待对于她的父母意味着什么,看到他们欣喜的面容,听到他们真诚的感谢,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不就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努力付出所想得到的最好回报吗?8天后小女孩顺利出院了,临行前我送给她一副崭新的听诊器祝福她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愣在那里想什么呢?”父亲粗大有力的手拍了拍我肩膀,把我从记忆的那一端拉了回来。回头看了看满头白发的父亲,虽然岁月的痕迹已经在脸上呈现出来,但是双眼炯炯有神,看上去还是那么干练。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外科医生,我儿时记忆里他是不完整的,因为他经常加班,有时候到深夜才回家,半夜里一个电话还要往医院赶抢救病人,所以他经常不能陪我写作业,不能给我讲故事,甚至节假日的时候也不能像其他父亲一样带孩子出去郊游。慢慢地,父亲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父亲对病人的这种忘我的投入让我油然升腾起感动和敬意,我立誓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走进工作岗位,我慢慢体会到医生职业的崇高和伟大: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说过:“当癌症(当时还是不治之症)患者在深夜开始发病时,我注意到当时唯一能够拯救病人的就是爱。当一个人在病中挣扎时,有一个爱着他的人在旁边握着他因不安而颤抖的手,这就是对病人最大的安慰。”
所谓医者仁心,光有精密的医疗仪器和高超的医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一般,用一颗颗仁心,年复一年浇灌着生命荒漠中的绿洲,用双手救死扶伤,用热血温暖病痛。现如今有人形容医患关系是“刀剑上行走,如履薄冰”。其实有时候医患关系并不是很复杂,一个微笑、一个细节就能改变一个病人对你的态度,而真心的付出一定会有真心回报的。
想到这里,我快步走出屋外。旭日阳光照在身上显得格外的温暖,使我迈向医院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