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崩地裂,房倒屋塌, 汶川地震的惨烈震痛了肿瘤研究所科技工作者的心。大家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了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一桩桩、一件件,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有涓涓细流温暖人心。 地震发生后,正在法国开会的医科院副院校长、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詹启敏教授马上打来了捐款电话。张友会教授和孙宗棠教授八十多岁高龄,行动不便,但他们都在第一时间给实验室打来电话表达对地震的关切并要求为灾区人民捐款。癌变与病因室林东昕教授、陆士新院士、程书钧院士积极带头捐款,高燕宁教授买来洁白的菊花,设置了祭奠台以表达对灾区遇难同胞的悼念。细胞生物室杨治华教授老家在四川灾区,家乡的父老乡亲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使杨教授非常难过,她号召全组同志:“作为科学工作者在国家困难的时候,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灾区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在流行病室四川籍的职工和学生很多,乔友林主任在关心慰问的同时,要求全体员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并带头捐款。免疫室周春霞同志主动将家在重灾区的亲戚接到自己家中,提供各种帮助。她表示,自己多付出一些,就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减轻灾区的压力。研究生杨海和宋欣欣家在地震重灾区德阳,虽然亲人们平安,但地震损毁了一切。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在灾难面前表现出异常的镇定和坚强,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没有放松实验工作,更加刻苦攻读,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明天建设更美好的生活。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在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肿瘤研究所从专家到普通员工纷纷慷慨解囊,一些联合培养和临时学习、合作的外单位同志也主动参加募捐,尽管一些同志收入很低,但在募捐时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奉献了爱心。涓涓细流汇成海,大家坚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灾区人民就一定会渡过难关,重建美好生活。 (肿瘤所、基础分工会 王铮 范金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