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讯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放疗科住院医师培训记
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放疗科住院医师培训记
随着科技的进步,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何才能保持我院放疗科的整体水平和领先地位,老一辈的科室领导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严峻的命题。放疗科一直具有人才强科的优良传统,而任何一名放疗专业人才都要经历住院医师阶段。近二十年来,放疗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摸索出一整套住院医生的培训方法,并逐渐将其规范化。本文将从一名普通年轻医师的角度谈谈参加放疗科住院医师培训的感受。 高强度的工作 初到肿瘤医院放疗科,首先的感觉就是工作强度高。我科每月平均治疗肿瘤病人上万人次。每个接受放射治疗的病人从入院开始就要完成一系列包括确定肿瘤分期和侵犯范围、模拟定位、勾画靶区、与物理师合作制定治疗计划和剂量验证、校位、填写治疗单、摆位以及拍摄验证片在内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而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住院医师的辛勤劳动。在放疗科,每天早上7:30必须到达病房,晚上经常5、6点钟才能结束工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因为每个病人的治疗方案、放疗计划和靶区都要经过三关严格的审查才能通过:主治医师、教授和全科查房。此外,头、胸、腹各专业组每周都有一上午的科查房、一下午的文献报告会,每周晚上还有一到两次专门为住院医师特设的专业课。实践迅速提高了每个人的临床和操作能力,理论课更是让大家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就能够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包括肿瘤学基础、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和肿瘤放射治疗学的基础知识框架。 临床工作规范化 每个放疗科住院医生都必备有两宝:《肿瘤放射治疗学》和科室制定的“各种常见肿瘤治疗规范”。《肿瘤放射治疗学》是备查宝典,旨在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而各种常见肿瘤治疗规范则是我科的工作细则和管理条例,意在将放疗科的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比如科室规定每个病人第一次治疗必须有医师参与摆位并拍摄验证片,此外每个病人放疗开始后每周还要拍一次验证片,如果发现摆位误差偏大需要查找原因并重新摆位。对于这项规定,开始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其他放疗中心并不要求这么做,这项规定的结果是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针对这种心态,科主任李晔雄教授说:“任何肿瘤治疗都是双刃剑,放射治疗也不例外。只有通过我们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才能尽可能地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才能使得治疗计划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完美实施,这也正是一个一流放疗中心除了治疗技术先进性以外的秘密所在”。因此,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摆位、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靶区直到满意为止之后,住院医生们逐渐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临床工作习惯。 培养计划系统化 科室指定专门的教授负责住院医师的培养工作,各专业组也配有教学督导小组。每个住院医生每天必须将收治的病人、完成的训练内容填入住院医生培训登记表,并由专人每半年将统计结果汇总并向全科公布。“病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带教老师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他们指导我们平时对收治的每个病人都要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个病例有什么临床特点,入院后还需要完善什么检查、如何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和分期、该期别肿瘤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放射治疗在其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选择放射治疗方法等等。在打基础阶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培养诊断和治疗的整体性和全局观,李晔雄主任曾对我们反复强调:一定首先要做“Oncologist”,然后才能成为“Radiation oncologist”。 在培养计划中,每个住院医生的临床训练设计为5年,按一定顺序参加轮转:包括头颈、胸、腹组三个亚专业的两轮轮转,门诊以及放射生物实验室的科研培训。每半年要进行一次理论和临床能力测试,对第一轮和第二轮的住院医按不同的难度命题,及时发现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这样就创造了相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每个人的潜能都被充分发掘。 “为什么选择留在放疗科工作?”一位住院医曾经这样回答:“因为这里是全国放射治疗领域最好的地方,在众多一流专家的指导下,我相信自己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是的,我们放疗科的每个年轻人都在庆幸自己的选择。都在为这个集体更加强大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放疗科 毕楠 王维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