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瞩目——中国17项以人群为基础筛查研究的汇总结果
发布时间:2011-1-17 | 撰稿:姜勇(流行病室 ) 2010年11月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快速通道审稿在线发表的,我院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赵方辉博士等撰写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检测方法作为宫颈癌初筛方法的特性——中国以人群为基础17个研究的pooled分析》研究论文,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WHO/IARC)高度赞扬这项由我院领导他们积极参加的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作为11月19日头版新闻刊登在其网站上(http://www.iarc.fr/)。柳叶刀-肿瘤学杂志还配有评论员文章(www.thelancet.com)。 该论文汇总了近10年来,由我院流行病研究室牵头,有妇瘤科,病理科以及全国各地10多家医院参加的,在中国不同省份开展的17个宫颈癌筛查方法的横断面研究,涵盖30,000多名妇女,对醋酸碘染色(VIA)、液基细胞学(LBC)、HPV检测(HC2)等方法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评价。结果显示:与VIA和LBC相比,通过检测高危型HPV筛查CIN2、3及其以上病变具有更高的灵敏度97•5% (95% CI 95•7–98•7; 研究间异质性p=0•364),略低的特异度85?1% (95% CI 82?3–87?9),同欧洲及北美国家的结果相似。细胞学和VIA(尤其是VIA)的准确性各研究间差异很大,说明可重复性很低。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小于35岁的年轻妇女高危型HPV的阳性率不是最高的,在这个年龄段内的HC2的特异度要高于大年龄组人群的特异度。此外,在年轻妇女中,使用一个更高的病毒载量截断值(≥10pg/mL的截断值代替≥1 pg/mL),HC2检测具有相似的灵敏度,但特异度会大大提高。截断值的改变将会降低过度诊断的风险,在欧洲的临床试验中,过度诊断是不提倡对35岁以下妇女进行HPV筛查的一大原因。国际同行专家Arbyn等在对该文的述评中表明:中国的这个pooled分析文章进一步确认了“一生中的一次或几次HPV筛查检测是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二级预防的可行办法”。 该论文的责任作者、世界卫生组织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我院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指出:学术界一直对是否可以用高危型HPVDNA作为子宫颈癌的初筛手段存在争论。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设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科学地证明了使用高危型HPV DNA筛查方法在中国和类似发展中国家初筛子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乔友林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美国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试验成功地为发展中国家量身定做的快速、简易、价廉的careHPV检测技术(www.thelancet.com),已完成临床注册试验,正等待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的批准。HPV检测技术的推广将加速缩短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子宫颈癌防治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