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简介

- 姓名:陆士新
- 职称:研究员
- 无 注:疫情期间专家出诊时间变动较大,以各预约渠道放号情况为准
- 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基础)专业,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51.3.8-1956.7.1 大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56.8.23-1961.3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 内分泌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1961.11-1965.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1965.10-1978.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学(基础)专业,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51.3.8-1956.7.1 大连医学院医疗系毕业
1956.8.23-1961.3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 内分泌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1961.11-1965.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
1965.10-1978.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78.10-1979.1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79.1-1985.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85.-现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研究员
1988.12-1994.10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所(院)长 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合作中心 主任
1997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项目),国家863计划研究等,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化学病因的研究中,作出了一些开创性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确定食管癌亚硝胺病因方面,获得突出的科研成果,为食管癌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与措施,并丰富了化学致癌的理论。
1. 首次在国际上系统地证明了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的主要病因:自1971 年以来即在食管癌高发区长期进行艰苦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环境检测,研究发现:1)林县粮食,水和酸菜中的亚硝胺含量比低发区高。2)首次发现林县酸菜中含有致癌物与促癌物。3)在国际上首次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开创了霉菌合成化学致癌物研究的新领域。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阐明了霉菌合成亚硝胺的途径。4)发现林县人胃液中含有亚硝胺。5)证实人群体内能合成亚硝胺,并提出阻断措施。6)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林县人食管上皮受亚硝胺的作用。7)创造性地用NMBzA诱发了人胎儿食管上皮癌。此项研究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2000年国家十大成就奖和卫生部科技奖。
2.论证了食管癌变中癌基因的变化与环境因素的作用: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变化,发现H-ras、C-myc与EGFr的高表达与扩增,同一标本中的抗癌基因(如Rb,p53,P16,APC和MCC基因)发生缺失或重排。尤其是发现环境中的亚硝胺能激活人(体外)和猴(体内)食管上皮原癌基因,并使抗癌基因发生缺失、突变与重排。在国内外具有创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食管癌癌变原理与化学致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论文在国际上发表后,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表明此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此项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卫生部科技奖。
3.食管癌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具开发的潜力:在林县食管癌高发家族的病人的食管癌组织中克隆出四个新的基因(ECRG1-4),已在GenBank 登记。并对这些基因的结构、功能和染色体定位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这些基因是抑癌基因,它们对食管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食管癌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也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机理是引起癌细胞凋亡或是G2至M期阻滞。ECRG1与 ECRG2基因的编码蛋白质是膜蛋白,分别为丝氨酸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并对其与其他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ECRG1与ECRG2 研究对食管癌的发生与治疗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潜在的开发价值,在国际上具有竞争性。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ECRG1基因已在美国申请了国际专利(2001年),并经香港律师事务所申请了国内专利(2001年,)。ECRG2基因也在国内获得了专利,专利号:ZL02143175.2,专利证书号:第290952号。
获奖情况
1.国家级奖:
1)1978年,霉变食品中一种新亚硝胺的分离与鉴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2)1988年,亚硝胺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3)1996年,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和癌基因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1996年,食管癌的防治研究。获国家”八五”期间十大科技成就奖作者排名第一位。
2.部级奖:
1)1982年,霉变食品与亚硝胺形成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2)1983年,林县人体内、外亚硝胺含量的分析,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3)1987年,食管癌亚硝胺病因,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甲级奖。
4)1991年,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官癌和人食管癌癌基因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3.其他奖:
1)1984年,“六五”攻关课题:亚硝胺化合物在食管癌病因学中的作用。获全国科技攻关经验交流会一级 奖。个人被评为突出贡献者。
2)1989年,食管癌高、低发区人群胃液中亚硝胺的分析,全国抗癌协会授予二等奖。
3)1990年,亚硝胺诱发人胎儿食管上皮癌,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个人被评为突出贡献者。
发表论文
1.Cui Yongping…. Lu Shih Hsin★: ECRG-2, a novel candidate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interacts directly with metallothionein 2A and links to apoptosis.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003,302:904-915
2.Cui Yongping…. Lu Shih Hsin★: Using yeast two-hybrid system to identify ECRG-2 associated proteins and their possible interactions with ECRG-2 gene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9(9):1892-1896
3.Yue Chun Mei…. Lu Shih Hsin★: Expression of ECRG-4, a novel esophageal cancer-related gene,downregulated by CpG island hypermethylation in human esophageal squmous cell carcinoma. World JGastroenterology. 2003,9(6):1174-1178
4.Zhao Nianxi….. Lu Shih Hsin★: Induction of Gi cell cycle arrest and P15INK4D expression by ECRG-1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Miz-1. J.Cell. Biochem. 2004,92(1):65-76
5.Yue Chunmei…. Lu Shih Hsin★: Short tandemrepeat polymorphism in a novel esophageal cancer-related gene(ECRG-2) implicates susceptibility to esophageal cancer in Chinese population. Int.J.Cancer. 2004,108(2):232-236
6.Ge Huang…. Lu Shih Hsin★: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Esophageal Cancer-Related Gene2 Protein.Hybridoma 2005, 24(2): 86-90
7.Nianxi Zhao…. Lu Shih Hsin★: ECRG-1, a Novel candidate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 in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 Triggers a Senescent Program in NIH3T3 Cells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6, 231:84-90
8.Yuanyuan Li…. Lu Shih Hsin★: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polymorphism Arg290Gln of esophageal cancer related gene 1 (ECRG1) and its related risk to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arcinogenesis 2006, 27(4):798-802
★通信作者
参加撰写的书
1) 曾主编中国癌症研究进展(第一集)
2) 参加张友会主编的现代肿瘤学和其他人主编的四部专著
3) 参加国际抗癌中心(IARC)两本专著的编写(集体写作,不分名次排列):
A.Some naturally occrring substances: food items and constituents,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and mycotoxins. 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Vol.56.1993
B.Long-term and short-term screening assay for carcinogens:A critical appraisal. IARC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Supplement 2. 1980
培养了博士生18名,硕士生5名
目前承担主要课题:
国家973计划项目“遗传变异与恶性肿瘤防治的基础研究”(2004CB518701,100万元) 2004年至2009年 陆士新
国家973计划项目“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其分子机理”(2002CB513101,115万元) 2002年至2007年 陆士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食管癌干细胞的分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30570817,30万元) 2006年至2008年 陆士新
社会公益项目“烟草减毒降害的公益性研究”(2005DIB1J083,90万元) 2006年至2008年 陆士新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基因组药物的开发研究”(H020220020420A,40万元) 2006年至2007年 陆士新
所在科室
病因及癌变研究室建立于一九七一年,二〇〇一年成为“ 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1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士新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研究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东昕研究员在该研究室工作。研究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是探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从中甄别出可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以及预防或干预的分子标志物或分子靶点。该研究室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 “ 九七三 ” 计划、“ 八六三 ” 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支持的科研工作;在高水平国际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在遗传多态性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方…
-
临床科室
-
- - 孙燕
- - 张湘茹
- - 王金万
- - 徐兵河
- - 石远凯
- - 李青
- - 周立强
- - 张频
- - 何小慧
- - 王兴元
- - 张弘纲
- - 黄镜
- - 李峻岭
- - 董梅
- - 王燕
- - 袁芃
- - 杨林
- - 崔成旭
- - 周爱萍
- - 依荷芭丽. 迟
- - 王洁
- - 王宏羽
- - 郝学志
- - 周生余
- - 胡兴胜
- - 罗扬
- - 王佳玉
- - 马飞
- - 蔡锐刚
- - 秦燕
- - 樊英
- - 刘鹏
- - 许建萍
- - 孙永琨
- - 段建春
- - 刘雨桃
- - 杨建良
- - 杜春霞
- - 王志杰
- - 桂琳
- - 宋岩
- - 邢镨元
- - 李俏
- - 林琳
- - 杨晟
- - 仲佳
- - 张昕
- - 莫红楠
- - 兰波
- - 王海燕
- - 屈涛
- - 张长弓
- - 陈闪闪
- - 张雯
- - 李斯丹
- - 王佳妮
- - 姜志超
-
基础科室
-
特需门诊